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食品安全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16-23页 |
2.1 食品安全相关概念 | 第16-18页 |
2.1.1 食品安全 | 第16-17页 |
2.1.2 食品安全监管 | 第17-18页 |
2.1.3 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| 第18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2.2.1 市场失灵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2.2 政府失败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3 治理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河北省三河市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| 第23-37页 |
3.1 调查目的 | 第23页 |
3.2 调查方法 | 第23页 |
3.3 问卷调查样本分析 | 第23-29页 |
3.3.1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| 第23-24页 |
3.3.2 购买场所分布 | 第24-25页 |
3.3.3 食品选购依据调查 | 第25-26页 |
3.3.4 食品安全常见问题调查 | 第26页 |
3.3.5 消费者遇到问题食品的反应 | 第26-27页 |
3.3.6 食品安全知识获取途径 | 第27-28页 |
3.3.7 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| 第28页 |
3.3.8 大部制改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4 现场调查成果 | 第29-36页 |
3.4.1 大部制改革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| 第29-33页 |
3.4.2 大部制改革后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| 第33-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三河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7-41页 |
4.1 “四小”行业经营者素质偏低 | 第37页 |
4.2 《食品安全法》前期调研不足与实际脱节 | 第37-38页 |
4.3 有限市场准入使监管陷入困境 | 第38-4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完善三河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| 第41-49页 |
5.1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和道德宣扬 | 第41-43页 |
5.1.1 全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| 第41-42页 |
5.1.2 加强食品安全正面信息的引导作用 | 第42页 |
5.1.3 提高消费者的维权能力 | 第42-43页 |
5.2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| 第43-44页 |
5.2.1 加强《食品安全法》的可操作性 | 第43页 |
5.2.2 及时出台省级食品安全法规 | 第43-44页 |
5.2.3 完善对食品技术标准方面的立法 | 第44页 |
5.3 加强食品安全的常态化监管 | 第44-46页 |
5.3.1 变“堵”为“疏”的小作坊监管方式 | 第45-46页 |
5.3.2 扎实开展对“取证”企业的年审及换证工作 | 第46页 |
5.3.3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到人制度 | 第46页 |
5.4 建立三河市多元主体监管模式 | 第46-48页 |
5.4.1 将公民纳入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| 第47页 |
5.4.2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| 第47页 |
5.4.3 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| 第47-4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