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3页 |
·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5-30页 |
·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类型及应用现状 | 第15-19页 |
·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8页 |
·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研究的发展趋势 | 第28-30页 |
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30-37页 |
·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| 第30-3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技术路线与试验方案 | 第33-37页 |
第二章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| 第37-52页 |
·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 | 第37-42页 |
·季节变化特征 | 第37-39页 |
·剖面变化特征 | 第39-42页 |
·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| 第42-46页 |
·对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·对土壤水分剖面变化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模型 | 第46-50页 |
·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回归等值线图绘制与描述 | 第48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三章 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作用分析 | 第52-71页 |
·试验区气候及降水特征 | 第52-59页 |
·气候特征 | 第52-53页 |
·降水特征 | 第53-59页 |
·试验期间降水年型的划分 | 第59-61页 |
·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| 第61-70页 |
·对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·对土壤水分剖面特征的影响 | 第64-70页 |
·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四章 土壤蒸发的影响作用分析 | 第71-87页 |
·农田蒸散量的计算 | 第71-72页 |
·农田蒸散量的计算 | 第71-72页 |
·土壤蒸发的测定 | 第72页 |
·作物蒸腾量的计算 | 第72页 |
·土壤蒸发的总体特征 | 第72-78页 |
·免耕休闲地土壤水分蒸散规律 | 第73-74页 |
·作物地土壤水分蒸散规律 | 第74-75页 |
·不同覆盖措施土壤水分蒸散规律 | 第75-78页 |
·不同降水年份土壤水分蒸散特征 | 第78-83页 |
·不同降水年份土壤水分年蒸散特征 | 第78-80页 |
·不同降水年份作物生长期土壤水分蒸散特征 | 第80-83页 |
·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蒸发的抑制效果 | 第83-85页 |
·不同覆盖措施下作物蒸腾耗水量 | 第85页 |
·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五章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87-98页 |
·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| 第87-93页 |
·对作物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·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·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| 第89-93页 |
·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| 第93-96页 |
·小结 | 第96-98页 |
第六章 土壤水分效应的综合评价 | 第98-106页 |
·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| 第98-99页 |
·综合评价方法及基本原理 | 第99-101页 |
·TOPSIS 法基本原理简介 | 第99页 |
·建立TOPSIS 法评价模型的一般步骤 | 第99-101页 |
·应用TOPSIS 法对不同农业技术措施水分效应的综合评价 | 第101-104页 |
·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解析 | 第101-103页 |
·综合评价 | 第103-104页 |
·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第七章 双料沟垄组合覆盖措施的增产机理研究 | 第106-123页 |
·谷子双料沟垄组合覆盖的增产机理研究 | 第106-11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07-10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08-114页 |
·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·绿豆双料沟垄组合覆盖的增产机理研究 | 第115-12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15-116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116-119页 |
·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·双料沟垄组合覆盖增产机理分析 | 第120-123页 |
·拦蓄天然降雨、抑制土壤蒸发 | 第120-121页 |
·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| 第121-123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3-128页 |
·基本结论 | 第123-126页 |
·创新点 | 第126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126-127页 |
·今后研究方向 | 第127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9-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