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5页 |
1 中药抗炎机理的研究进展 | 第14-20页 |
1.1 影响神经内分泌调控 | 第14页 |
1.2 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 | 第14-16页 |
1.2.1 抑制环氧化酶活性 | 第15-16页 |
1.2.2 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释放 | 第16页 |
1.2.3 抑制血栓素的合成释放 | 第16页 |
1.2.4 抑制白三烯的合成 | 第16页 |
1.3 氧自由基 | 第16-17页 |
1.4 免疫调节与干扰炎性细胞 | 第17-18页 |
1.5 一氧化氮 | 第18页 |
1.6 细胞内第二信使物质 | 第18-19页 |
1.7 其它 | 第19页 |
1.8 结语 | 第19-20页 |
2 牛大力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2.1 化学成分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1.1 微量元素 | 第20页 |
2.1.2 活性物质 | 第20-21页 |
2.1.3 提取工艺 | 第21页 |
2.2 药理学研究 | 第21-23页 |
2.2.1 急性毒性研究 | 第21页 |
2.2.2 抗炎作用 | 第21页 |
2.2.3 抗氧化作用 | 第21-22页 |
2.2.4 抗肿瘤作用 | 第22页 |
2.2.5 抗疲劳作用 | 第22页 |
2.2.6 提高免疫力作用 | 第22-23页 |
2.3 其它 | 第23页 |
3 小结 | 第23页 |
4 本研究实验方案 | 第23-25页 |
4.1 研究的目的 | 第23页 |
4.2 研究的内容 | 第23-24页 |
4.3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抗炎中药的初步筛选 | 第25-31页 |
1 材料 | 第25-26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25页 |
1.2 实验动物 | 第25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25页 |
1.4 主要仪器 | 第25-2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1 三种中药提取试样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2 小鼠对药物耐受实验 | 第26页 |
2.3 中药提取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4 中药提取液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膜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5 统计分析 | 第2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1 小鼠药物耐受情况及MTD值 | 第27页 |
3.2 三种中药提取液对二甲苯所致小白鼠耳廓肿胀抑制试验 | 第27-28页 |
3.3 三种中药提取液对冰醋酸所致小白鼠腹腔膜渗出试验 | 第28页 |
3.4 小鼠解剖 | 第28-29页 |
4 讨论 | 第29-30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牛大力多糖和总黄酮的提取及初步鉴定 | 第31-36页 |
1 材料 | 第31-32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31页 |
1.2 主要试剂 | 第31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31-32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2-35页 |
2.1 牛大力多糖的提取及总糖测定 | 第32-33页 |
2.1.1 牛大力多糖的提取纯化 | 第32页 |
2.1.2 标准曲线绘制 | 第32-33页 |
2.1.3 样品多糖的测定 | 第33页 |
2.2 多糖样品的成分鉴定 | 第33页 |
2.2.1 斐林反应 | 第33页 |
2.2.2 I2-KI反应 | 第33页 |
2.2.3 双缩脲反应 | 第33页 |
2.3 牛大力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度测定 | 第33-35页 |
2.3.1 牛大力总黄酮的提取纯化 | 第33-34页 |
2.3.2 标准曲线 | 第34页 |
2.3.3 总黄酮纯度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页 |
3.1 牛大力多糖样品成分鉴定及其总糖的含量 | 第35页 |
3.2 牛大力黄酮纯度的测定 | 第35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4.1 牛大力多糖的提取和鉴定 | 第35页 |
4.2 牛大力总黄酮的提取和测定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牛大力总黄酮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| 第36-50页 |
1 材料 | 第36-37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36页 |
1.2 受试动物 | 第36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36-37页 |
1.4 主要仪器 | 第37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7-39页 |
2.1 牛大力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| 第37-38页 |
2.1.1 FMSC对DPPH的清除作用 | 第37页 |
2.1.2 FMSC对羟基自由基(OH·)的清除作用 | 第37页 |
2.1.3 FMSC对超氧阴离子(O2-)的清除作用 | 第37页 |
2.1.4 FMSC对金属离子螯合力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2.1.5 FMSC还原力的测定 | 第38页 |
2.2 FMSC体内抗氧化活性的试验 | 第38-39页 |
2.2.1 最佳给药方式及最大耐受量(MTD)的确定 | 第38页 |
2.2.2 动物分组、模型制备和给药 | 第38页 |
2.2.3 日常相关项目的记录和后续检测 | 第38-39页 |
2.3 统计分析 | 第39页 |
3 结果 | 第39-47页 |
3.1 FMSC体外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| 第39-42页 |
3.1.1 FMSC对DPPH的清除作用 | 第39-40页 |
3.1.2 FMSC对OH·的清除作用 | 第40页 |
3.1.3 FMSC对超氧阴离子(O2-)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| 第40-41页 |
3.1.4 FMSC的金属离子螯合力 | 第41-42页 |
3.1.5 FMSC对Fe3+的还原力 | 第42页 |
3.2 FMSC的体内抗氧化活性 | 第42-47页 |
3.2.1 最佳给药方式及MTD值 | 第42页 |
3.2.2 各组小鼠体重的增长情况 | 第42-43页 |
3.2.3 FMSC对小鼠各脏器系数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.4 FMSC对小鼠血清T-AOC活性及BUN含量的影响 | 第44页 |
3.2.5 FMSC对小鼠肝脏清除氧化自由基的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3.2.6 FMSC对小鼠肝组织MDA、GSH含量及NOS分型活性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 讨论 | 第47-48页 |
4.1 体外抗氧化测定的意义与局限 | 第47-48页 |
4.2 抗氧化剂对体内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| 第48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5.1 牛大力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评价 | 第48页 |
5.2 牛大力总黄酮体内抗氧化的研究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牛大力多糖抗炎作用的研究 | 第50-56页 |
1 材料 | 第50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50页 |
1.2 受试动物 | 第50页 |
1.3 药品与试剂盒 | 第50页 |
1.4 主要仪器 | 第50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2.1 PMSC在小鼠模型抗肝炎的试验 | 第50-51页 |
2.1.1 动物分组及给药 | 第50-51页 |
2.1.2 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| 第51页 |
2.1.3 组织观察切片制作及生化指标检测 | 第51页 |
2.2 统计分析 | 第5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1 PMSC的抗肝炎作用 | 第51-54页 |
3.1.1 PMSC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1.2 肝损伤小鼠肝脏的组织切片观察 | 第52页 |
3.1.3 PMSC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/AST表达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3.1.4 PMSC对小鼠血清中MDA及COX-2表达的影响 | 第54页 |
4 讨论 | 第54-55页 |
4.1 抗肝损伤作用与炎性物质释放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六章 牛大力多糖与总黄酮协同作用及抗炎机制的初步研究 | 第56-68页 |
1 材料 | 第56-57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56页 |
1.2 主要试剂 | 第56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56-57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7-59页 |
2.1 PGE2标准品浓度梯度设置及柱前衍生反应 | 第57页 |
2.2 衍生反应及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57页 |
2.3 体外LPS诱导PRP产生PGE2模型的构建 | 第57-58页 |
2.3.1 血液的前处理及模型的建立 | 第57-58页 |
2.3.2 样品前处理及衍生反应 | 第58页 |
2.3.3 回收率的测定 | 第58页 |
2.4 PRP悬液中NO含量的测定 | 第58页 |
2.5 体外模型中牛大力多糖与总黄酮的协同作用 | 第58-59页 |
2.6 统计分析 | 第5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6页 |
3.1 PGE2检测方法的确定 | 第59-64页 |
3.1.1 柱前荧光衍生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1.3 流动相酸碱度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| 第60页 |
3.1.4 流动相不同比例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1.5 柱温的选择 | 第61页 |
3.1.6 方法的线性范围、精密度与检出限 | 第61-64页 |
3.2 模型构建的结果 | 第64-65页 |
3.3 体外模型中牛大力多糖与总黄酮的协同作用 | 第65-66页 |
4 讨论 | 第66-67页 |
4.1 构建模型的方法原理及应用扩展 | 第66页 |
4.2 炎症介质PGE2和血小板源NO | 第66-67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1 结论 | 第68页 |
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6页 |
主要缩略字符和中英文对照表 | 第76-77页 |
在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