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0页 |
1.1 引言 | 第15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16-25页 |
1.2.1 受损群落的恢复与植被更新研究 | 第17-20页 |
1.2.2 林下幼树的更新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2.3 光照对林下幼树更新的影响 | 第21-23页 |
1.2.4 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研究 | 第23-24页 |
1.2.5 群落分布格局研究 | 第24-25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、目标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5-30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-26页 |
1.3.2 研究目标 | 第26页 |
1.3.3 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1.3.4 研究技术路线图 | 第28-29页 |
1.3.5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| 第30-35页 |
2.1 研究地基本情况 | 第30-31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31-35页 |
2.2.1 样地设置与野外调查 | 第31页 |
2.2.2 试验方法与数据采集 | 第31-33页 |
2.2.3 数据分析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6页 |
3.1 群落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| 第35-37页 |
3.1.1 乔木层主要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1.2 林下幼树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2 乔木及林下幼树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3 林下优势幼树的分布格局 | 第40-42页 |
3.4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5 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 | 第44-46页 |
3.6 不同群落冠层空隙度和幼树层空隙度 | 第46-48页 |
3.7 林下优势幼树的光响应曲线测定 | 第48-50页 |
3.8 林下幼树的高度级和径级变化 | 第50-54页 |
3.8.1 林下幼树的径级分布变化 | 第50-52页 |
3.8.2 林下幼树的高度级分布及变化 | 第52-54页 |
3.9 不同群落林下幼树死亡率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6-65页 |
4.1 不同群落林下幼树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存在差异 | 第56-58页 |
4.1.1 林下幼树与乔木层的生物多样性 | 第56页 |
4.1.2 林下幼树的聚集分布格局 | 第56-57页 |
4.1.3 小结 | 第57-58页 |
4.2 不同群落林下幼树数量与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| 第58-60页 |
4.2.1 土壤理化性质 | 第58页 |
4.2.2 土壤种子库 | 第58-59页 |
4.2.3 冠层树种组成与结构 | 第59-60页 |
4.2.4 小结 | 第60页 |
4.3 林下幼树的发展演替动态 | 第60-63页 |
4.3.1 林下光照环境的变化 | 第60-61页 |
4.3.2 林下优势幼树光合属性 | 第61页 |
4.3.3 林下幼树高度级和径级变化 | 第61-62页 |
4.3.4 林下幼树死亡率 | 第62页 |
4.3.5 小结 | 第62-63页 |
4.4. 展望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3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中文详细摘要 | 第75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