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绪论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好莱坞"中国风"现象概述 | 第11-18页 |
第一节 何为好莱坞"中国风"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好莱坞"中国风"电影的表现形式 | 第12-16页 |
一 中国题材的运用 | 第12-13页 |
二 中国电影人才的引进 | 第13-14页 |
三 中国背景的采用 | 第14-15页 |
四 以其他方式在中国故事中植入中国元素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好莱坞"中国风"的历史溯源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好莱坞"中国风"现象的成因 | 第18-28页 |
第一节 历史背景 | 第18-22页 |
一 好莱坞的全球化征战 | 第18-20页 |
二 中国整体实力的增强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现实土壤 | 第22-28页 |
一 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 | 第22-23页 |
二 相对较少的投资费用 | 第23-24页 |
三 中国审查制度下好莱坞的应变策略 | 第24-26页 |
(一) 中国电影的配额制度 | 第24-25页 |
(二) 全球电影市场与民族本土体制的碰撞 | 第25-26页 |
四 好莱坞电影题材的枯竭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好莱坞"中国风"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学分析 | 第28-49页 |
第一节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好莱坞"中国风"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学策略 | 第29-44页 |
一 完美的营销运作 | 第29-32页 |
(一) 品牌营销 | 第30-31页 |
(二) 国际营销 | 第31-32页 |
(三) 后电影营销 | 第32页 |
二 经典的叙事模式 | 第32-33页 |
三 中国元素的创新表达 | 第33-40页 |
(一) 《功夫熊猫》:从中国元素到中国精神 | 第34-35页 |
(二) 《2012》:东方主义与中国形象的变迁 | 第35-38页 |
1 东方主义 | 第35-36页 |
2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| 第36-37页 |
3 《2012》对中国形象的提升 | 第37-38页 |
(三) 《黄石的孩子》:中国元素的推陈出新 | 第38-40页 |
四 从霍尔编码-解码理论看好莱坞"中国风"影片 | 第40-43页 |
(一) 霍尔的编码-解码理论 | 第40-41页 |
(二) 第一次编码:中国元素展现中国文化 | 第41-42页 |
(三) 第二次编码:展现美国价值催生文化变异 | 第42-43页 |
五 从文化认同理论看好莱坞"中国风"影片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好莱坞"中国风"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| 第44-49页 |
一 三种态度 | 第44-45页 |
二 四种论调 | 第45-46页 |
(一) "乐观论" | 第45页 |
(二) "误读论" | 第45-46页 |
(三) "威胁论" | 第46页 |
(四) "妖魔化论" | 第46页 |
三 传播效果分析 | 第46-49页 |
(一) 思维方式的不同 | 第46-47页 |
(二) 价值观念的不同 | 第47-48页 |
(三) 定型观念的形成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好莱坞"中国风"电影对我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启示 | 第49-51页 |
第一节 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| 第49页 |
第二节 注重高语境向低语境转化 | 第49-50页 |
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本土化转移策略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附件 | 第53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