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分縮写词对照表 | 第3-5页 |
本研究基金资助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3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1 亲免素基因结构和进化史 | 第13-14页 |
2 亲免素的生物学活性 | 第14-20页 |
2.1 参与蛋白质折叠、装配与运输 | 第15-16页 |
2.2 参与免疫抑制与信号转导 | 第16-17页 |
2.3 参与细胞凋亡 | 第17-18页 |
2.4 在疾病中的作用 | 第18-19页 |
2.5 参与炎症反应 | 第19页 |
2.6 参与mRNA剪接 | 第19-20页 |
2.7 与某些细胞分化的关系和其它功能 | 第20页 |
3 亲免素10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4 亲免素A在无脊椎动物中的研究 | 第21页 |
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3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23-41页 |
1 材料 | 第23-26页 |
1.1 斜纹夜蛾 | 第23页 |
1.2 昆虫细胞 | 第23页 |
1.3 质粒和受体菌株 | 第23页 |
1.4 限制性内切酶及其他酶类 | 第23页 |
1.5 试剂盒及抗体 | 第23-24页 |
1.6 其他主要试剂 | 第24页 |
1.7 培养基 | 第24-25页 |
1.8 缓冲液 | 第25页 |
1.9 siRNA的合成 | 第25-26页 |
2 方法 | 第26-41页 |
2.1 斜纹夜蛾cDNA的获得 | 第26-28页 |
2.1.1 总RNA的提取 | 第26页 |
2.1.2 用DNase Ⅰ处理总RNA | 第26-27页 |
2.1.3 逆转录为cDNA | 第27-28页 |
2.2 线虫cDNA的获得 | 第28页 |
2.3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| 第28-30页 |
2.3.1 引物设计 | 第28-29页 |
2.3.2 PCR扩增体系 | 第29-30页 |
2.4 目的基因的鉴定和测序 | 第30-33页 |
2.4.1 胶回收和纯化 | 第30-31页 |
2.4.2 与pMD19-T Vector的连接体系 | 第31页 |
2.4.3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 | 第31页 |
2.4.4 涂布平板 | 第31页 |
2.4.5 扩大培养 | 第31-32页 |
2.4.6 普通质粒的提取 | 第32页 |
2.4.7 双酶切鉴定体系 | 第32-33页 |
2.4.8 DNA序列测定 | 第33页 |
2.5 目的基因的表达 | 第33-35页 |
2.5.1 pET32a质粒图谱 | 第33-34页 |
2.5.2 pIZT/V5一His质粒图谱 | 第34页 |
2.5.3 pCold-TF质粒图谱 | 第34-35页 |
2.5.4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体系 | 第35页 |
2.5.5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 | 第35页 |
2.5.6 涂布平板 | 第35页 |
2.5.7 重组质粒的筛选、鉴定 | 第35页 |
2.6 目的基因真核载体的转染 | 第35-38页 |
2.6.1 质粒的提取 | 第35-36页 |
2.6.2 转染 | 第36-37页 |
2.6.3 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 | 第37页 |
2.6.4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| 第37页 |
2.6.5 测定蛋白浓度 | 第37页 |
2.6.6 Western blot | 第37-38页 |
2.7 目的基因蛋白的细胞定位 | 第38-39页 |
2.7.1 细胞的免疫荧光 | 第38-39页 |
2.8 SpliCypA-siRNA转染 | 第39页 |
2.8.1 SpliCypA-siRNA蛋白检测 | 第39页 |
2.9 系统树的构建 | 第39-41页 |
结果 | 第41-58页 |
1 斜纹夜蛾中SpliCypA的PCR扩增 | 第41页 |
2. SpliCypA亚克隆的鉴定 | 第41-42页 |
3 pMD19-SpliCypA测序结果 | 第42页 |
4 CypA结构域分析 | 第42-43页 |
5 CypA蛋白同源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6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 | 第44-45页 |
7 重组质粒pET32a-SpliCypA的构建结果 | 第45-46页 |
8 pET32a-spliCypA测序结果及蛋白翻译 | 第46页 |
9 抗体的制备 | 第46页 |
10 重组质粒pIZT/V5-His-SpliCypA的构建结果 | 第46-47页 |
11 plZT/V5-His-SpliCypA真核表达 | 第47-50页 |
11.1 pIZT/V5-His-SpliCypA转染High Five、Spli221、Sf9、Bm12细胞总蛋白的提取结果 | 第47-49页 |
11.2 制备抗体的检测 | 第49-50页 |
12 CypA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 | 第50页 |
12.1 细胞的免疫荧光 | 第50页 |
13 SpliCypA-siRNA和plZT/V5-His-SpliCypA共转染High Five细胞后的检测 | 第50-51页 |
14 SpliCyp10基因的扩增 | 第51-52页 |
14.1 斜纹夜蛾中SpliCyp10的扩增情况 | 第51-52页 |
14.2 线虫中SpliCyp10的扩增情况 | 第52页 |
15 pMD19-SpliCyp10测序结果 | 第52-53页 |
16 重组质粒pCold-TF-spliCyp10的构建 | 第53页 |
17 pCold-TF-SpliCyp10基因的原核表达 | 第53-54页 |
18 重组质粒pIZT/V5-His-SpliCyp10的构建 | 第54-55页 |
19 pIZT/V5-His-SpliCyp10转染Spli221、Sf9细胞总蛋白的检测 | 第55-56页 |
20 Cyp10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 | 第56-58页 |
讨论 | 第58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1页 |
1 SpliCypA属于保守的基因 | 第60页 |
2 成功克隆到SpliCyp10 | 第60页 |
3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ZT/V5-His-SpliCypA、pIZT/V5-His-SpliCyp10 | 第60页 |
4 CypA和Cyp10蛋白分布于细胞质中 | 第60-61页 |
附录1 | 第61-65页 |
1 文中涉及的基因序列和引物的设计 | 第61-62页 |
1.1 SpliCypA基因序列 | 第61页 |
1.1.1 SpliCypA原核酶切位点引物的设计 | 第61页 |
1.1.2 SpliCypA真核酶切位点引物的设计 | 第61页 |
1.2 SpliCyp10基因序列 | 第61-62页 |
1.2.1 SpliCyp10引物的设计 | 第62页 |
1.2.2 SpliCyp10酶切位点引物的设计 | 第62页 |
2 文中系统进化树中涉及的相关蛋白质序列 | 第62-63页 |
3 CypA与AIF免疫共沉淀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会议、获奖情况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