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点摘要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引言 | 第13-26页 |
第1章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 | 第26-57页 |
1.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界定 | 第26-44页 |
1.1.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涵义 | 第26-39页 |
1.1.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类型 | 第39-44页 |
1.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地位 | 第44-50页 |
1.2.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环境法律责任体系考察 | 第44-48页 |
1.2.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环境民事责任体系考察 | 第48-50页 |
1.3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的发挥 | 第50-57页 |
1.3.1 填补损害的功能 | 第50-53页 |
1.3.2 预防损害的功能 | 第53-57页 |
第2章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制度源流 | 第57-80页 |
2.1 国外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源流的趋同性 | 第57-65页 |
2.1.1 民事权益保护的共性需要 | 第57-59页 |
2.1.2 环境社会事件的共性推动 | 第59-61页 |
2.1.3 成文立法模式的共性选择 | 第61-65页 |
2.2 国外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源流的差异性 | 第65-71页 |
2.2.1 法律规则体系不同 | 第65-67页 |
2.2.2 法律文化传统不同 | 第67-69页 |
2.2.3 制度发展方式不同 | 第69-71页 |
2.3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制度发展 | 第71-80页 |
2.3.1 侵权法与物权法的并行发展 | 第71-73页 |
2.3.2 特别法的补充发展 | 第73-74页 |
2.3.3 个体利益诉求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制度发展 | 第74-80页 |
第3章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| 第80-109页 |
3.1 国外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| 第80-93页 |
3.1.1 归责原则的规则体系 | 第80-84页 |
3.1.2 归责原则的立法体例 | 第84-87页 |
3.1.3 归责原则的价值目的 | 第87-93页 |
3.2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| 第93-99页 |
3.2.1 立法缺失 | 第93-94页 |
3.2.2 学说纷争 | 第94-98页 |
3.2.3 实践困境 | 第98-99页 |
3.3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困境突破 | 第99-109页 |
3.3.1 比较法的结论与借鉴价值 | 第99-103页 |
3.3.2 确立一元体系的归责原则 | 第103-104页 |
3.3.3 调整归责原则的适用对象 | 第104-106页 |
3.3.4 完善归责原则的立法体例 | 第106-109页 |
第4章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| 第109-149页 |
4.1 国外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| 第109-129页 |
4.1.1 环境侵权行为的识别 | 第109-115页 |
4.1.2 损害范围的确定 | 第115-120页 |
4.1.3 因果关系的推定 | 第120-126页 |
4.1.4 过错的衡量 | 第126-129页 |
4.2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| 第129-138页 |
4.2.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的立法 | 第129-130页 |
4.2.2 环境侵权的行为类别 | 第130-132页 |
4.2.3 损害范围的确定 | 第132-134页 |
4.2.4 因果关系的二分模式 | 第134-137页 |
4.2.5 过错因素的衡量标准 | 第137-138页 |
4.3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的完善 | 第138-149页 |
4.3.1 比较法的结论与借鉴价值 | 第138-140页 |
4.3.2 行为类型的明确界定 | 第140-142页 |
4.3.3 损害标准的科学建立 | 第142-144页 |
4.3.4 因果关系的规则重构 | 第144-147页 |
4.3.5 过错认定的客观证明 | 第147-149页 |
第5章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| 第149-184页 |
5.1 国外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| 第149-160页 |
5.1.1 救济性责任承担方式的适用 | 第149-157页 |
5.1.2 预防性责任承担方式的适用 | 第157-159页 |
5.1.3 惩罚性责任承担方式的适用 | 第159-160页 |
5.2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| 第160-170页 |
5.2.1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立法 | 第160-165页 |
5.2.2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适用 | 第165-170页 |
5.3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完善 | 第170-184页 |
5.3.1 比较法的结论与借鉴价值 | 第170-174页 |
5.3.2 加强救济性责任承担方式的实效 | 第174-177页 |
5.3.3 发挥预防性责任承担方式的作用 | 第177-178页 |
5.3.4 惩罚性责任承担方式的不宜适用 | 第178-184页 |
结论 | 第184-1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7-20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| 第204-205页 |
致谢 | 第205-20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2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