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| ·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概述及现状分析 | 第14-19页 |
| ·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| 第14-15页 |
| ·刘易斯理论 | 第14页 |
| ·舒尔茨理论 | 第14页 |
| ·费景汉—拉尼斯理论 | 第14页 |
| ·乔根森模型 | 第14-15页 |
| ·托达罗理论 | 第15页 |
| ·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综述 | 第15-16页 |
| ·工业化推进和经济发展伴随着劳动力的流动 | 第15页 |
| ·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初期快速扩张的产物 | 第15-16页 |
| ·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| 第16页 |
| ·劳动力转移的几种说法 | 第16页 |
| 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| 第16-17页 |
| ·就业方向调整模式 | 第16-17页 |
| ·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| 第17页 |
| ·复合转移模式 | 第17页 |
| ·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基本特征 | 第17-19页 |
| ·基本特征 | 第17-18页 |
| ·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| 第18-19页 |
| 第三章 大石桥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征 | 第19-25页 |
| ·大石桥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| 第19-22页 |
| ·农民收入逐年增长 | 第19-21页 |
| ·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收入 | 第21页 |
| ·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占很大比重 | 第21页 |
| ·乡镇企业增势强劲 | 第21页 |
| ·第三产业构成中运输业、商饮业增长较快 | 第21-22页 |
| ·从事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布不均衡 | 第22页 |
| ·农民人均收入在地区间差别仍然很大 | 第22页 |
| ·大石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特征 | 第22-25页 |
| 第四章 大石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、基本模式及成效分析 | 第25-32页 |
| ·大石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劳动力转移以家属介绍转移为主 | 第25页 |
| ·劳动力转移以就地转移为主,但外出劳动时间较长 | 第25-26页 |
| ·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,主要流向传统行业 | 第26-27页 |
| ·大石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模式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·技能培训工程转移模式 | 第27-28页 |
| ·小城镇转移模式 | 第28-29页 |
| ·就地转移模式 | 第29页 |
| ·异地转移模式 | 第29-30页 |
| ·转移成效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不同转移地区收入比较 | 第30页 |
| ·不同转移行业收入比较 | 第30-31页 |
| ·不同文化程度收入比较 | 第31页 |
| ·转移前后收入比较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第五章 大石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主要问题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·大石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| 第32-34页 |
| ·政策制度 | 第32页 |
| 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32页 |
| ·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| 第32-33页 |
| ·信息不畅 | 第33页 |
| ·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,劳动力转移盲目性较大 | 第33-34页 |
| ·大石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 | 第34-37页 |
| 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34页 |
| ·农村劳动力个人素质偏低,专业技能不强 | 第34-35页 |
| ·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 | 第35-36页 |
| 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| 第36页 |
| ·就业环境不宽松 | 第36-37页 |
| 第六章 促进大石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 | 第37-41页 |
| ·加快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,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| 第37页 |
| ·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、就业意识 | 第37页 |
| ·以民营经济为主,大力发展县域经济,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| 第37-38页 |
| ·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38页 |
| ·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| 第38页 |
| ·完善社会服务体系,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| 第38-39页 |
| ·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水平 | 第39页 |
| ·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,扩大就业渠道 | 第39-40页 |
| ·提高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能力 | 第40-41页 |
| 第七章 全文结论 | 第41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| 附录 | 第45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