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、创新点及数据来源 | 第16-18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4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1.4.3 数据来源 | 第17页 |
1.4.4 研究范围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研究理论与文献综述 | 第18-33页 |
2.1 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18-21页 |
2.1.1 生态学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1.2 生态经济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3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21-33页 |
2.2.1 流域综合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2.2.2 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| 第23-26页 |
2.2.3 效益评价理论基础 | 第26-33页 |
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及其综合治理工程概况 | 第33-49页 |
3.1 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| 第33-36页 |
3.1.1 流域自然概况 | 第33-36页 |
3.1.2 社会经济状况 | 第36页 |
3.2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工程概述 | 第36-49页 |
3.2.1 项目概况 | 第36-42页 |
3.2.2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| 第42-45页 |
3.2.3 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 | 第45-46页 |
3.2.4 平原水库改造工程 | 第46-47页 |
3.2.5 河道治理工程 | 第47页 |
3.2.6 生态建设工程 | 第47页 |
3.2.7 博斯腾湖输水系统工程 | 第47-48页 |
3.2.8 山区控制性水库工程 | 第48页 |
3.2.9 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及管理工程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后的水资源变化分析 | 第49-64页 |
4.1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变化 | 第49-52页 |
4.1.1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量变化 | 第50页 |
4.1.2 “四源一干”水资源量的变化 | 第50-52页 |
4.2 塔里木河流域源流区水资源变化 | 第52-53页 |
4.2.1 出山口实测径流及年际变化分析 | 第52页 |
4.2.2 水量平衡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3 塔里木河流域干流区水资源变化 | 第53-57页 |
4.3.1 实测径流变化分析 | 第55页 |
4.3.2 水量平衡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4 下游生态输水对水资源及地下水位影响分析 | 第57-62页 |
4.4.1 生态输水概况 | 第57-58页 |
4.4.2 对尾闾台特玛湖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| 第58-60页 |
4.4.3 塔河下游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5章 工程实施前后塔里木河流域气候、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分析 | 第64-93页 |
5.1 流域气候变化分析 | 第64-70页 |
5.1.1 流域气候特征 | 第65页 |
5.1.2 气象要素季节性特征 | 第65-67页 |
5.1.3 流域气象要素变化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2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| 第70-83页 |
5.2.1 土地利用分布状况 | 第70-72页 |
5.2.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| 第72-75页 |
5.2.3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 | 第75-76页 |
5.2.4 重要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 | 第76-83页 |
5.3 流域植被变化分析 | 第83-91页 |
5.3.1 流域植被分布状况 | 第83-84页 |
5.3.2 植被的数量变化 | 第84-86页 |
5.3.3 植被类型的动态变化 | 第86-88页 |
5.3.4 典型植被分布状况及变化 | 第88-9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6章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 | 第93-112页 |
6.1 工程的景观生态效益评价 | 第93-103页 |
6.1.1 景观格局指数筛选及其生态学意义 | 第93-96页 |
6.1.2 流域景观格局变化 | 第96-99页 |
6.1.3 重要生态功能区景观格局变化 | 第99-103页 |
6.2 流域的环境质量效益评价 | 第103-109页 |
6.2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103-105页 |
6.2.2 研究方法 | 第105页 |
6.2.3 评价指标分级 | 第105页 |
6.2.4 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105-109页 |
6.3 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第7章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| 第112-141页 |
7.1 工程受益者与非受益者区域经济社会状况比较分析 | 第112-120页 |
7.1.1 工程的主要相关利益者辨析 | 第112-115页 |
7.1.2 工程受益县市与非受益县市经济社会指标比较分析 | 第115-120页 |
7.2 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| 第120-129页 |
7.2.1 评价方法 | 第121-122页 |
7.2.2 工程对受益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评价 | 第122-126页 |
7.2.3 工程对受益县域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评价分析 | 第126-129页 |
7.3 工程社会经济效应综合评价 | 第129-137页 |
7.3.1 评价方法介绍 | 第129-130页 |
7.3.2 评价步骤 | 第130-131页 |
7.3.3 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131-134页 |
7.3.4 工程社会经济评价的主成分与因子分析 | 第134-137页 |
7.4 小结 | 第137-141页 |
第8章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| 第141-154页 |
8.1 流域综合治理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| 第141-143页 |
8.1.1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治理的生态经济效益 | 第141-142页 |
8.1.2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存在不足 | 第142-143页 |
8.2 流域整体水土综合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| 第143-145页 |
8.2.1 流域水土资源管理、利用条块分割,缺乏统一性、协调性和全局性 | 第143页 |
8.2.2 流域各地州水土资源管理权限不清,水土资源利用不合理 | 第143页 |
8.2.3 流域新增灌溉面积大,用水矛盾突出 | 第143-144页 |
8.2.4 流域整体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 | 第144-145页 |
8.2.5 流域水利基础仍然薄弱,水资源调控能力低 | 第145页 |
8.3 相关政策建议 | 第145-154页 |
8.3.1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后续效益巩固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145-150页 |
8.3.2 完善塔里木河流域后续综合治理工程方案的政策建议 | 第150-154页 |
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54-158页 |
9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54-157页 |
9.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| 第157页 |
9.2.1 资料数据年限更新不及时 | 第157页 |
9.2.2 水利和气候植被方面资料数据取舍和详略方面存在不足 | 第157页 |
9.3 后续研究展望 | 第157-158页 |
9.3.1 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动态跟踪研究 | 第157页 |
9.3.2 基于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区域生态、经济功能区划和产业体系设计研究 | 第157-1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8-164页 |
附录 | 第164-171页 |
致谢 | 第171-17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