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--磨削加工与磨床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磨削加工工艺论文

1880热轧支承辊有限元分析及磨削规律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2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3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轧辊的失效形式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接触应力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有限元法的应用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引起支承辊剥落的主要原因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换辊周期控制技术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1.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-22页
第2章 1880热轧辊系ABAQUS模型的建立第22-48页
    2.1 ABAQUS轧辊辊系模型建立概述第22页
    2.2 几何建模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模型部件(part)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几何特性(property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例装配(assembly)第25页
    2.3 分析步和结果输出(step)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定义分析步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定义结果输出第26-27页
    2.4 相互作用(assembly)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接触属性设置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约束属性设置第29-30页
    2.5 载荷(load)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轧制力的定义及测量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采用轧制力加载的优势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ABAQUS模型中载荷的定义第32-34页
    2.6 边界条件(boundary condition)第34-35页
    2.7 网格划分(mesh)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7.1 ABAQUS辊型模型的网格划分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7.2 ABAQUS辊型模型网格细化研究第37-41页
    2.8 模型检查和作业分析(verify & job)第41-42页
    2.9 模型结果及可视化处理(result & visualization)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9.1 ABAQUS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的提取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9.2 辊系辊间接触应力结果及可视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9.3 支承辊辊内应力分布结果及可视化第45-47页
    2.10 小结第47-48页
第3章 1880热轧辊系ABAQUS模型的分析第48-68页
    3.1 ABAQUS轧辊辊系模型建立的正确性验证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辊间接触应力CPRESS与经典专著进行对比验证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支承辊内平面剪应力及幅值分布规律与经典Hertz理论进行对比验证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ABAQUS静态模型与MARC动态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ABAQUS不同建模方法(参数相同,模型不同)的对比验证第51-52页
    3.2 ABAQUS模型载荷施加方式的研究第52-53页
    3.3 辊型曲线及PC交角对支承辊辊内及辊间应力场的影响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辊型曲线对支承辊辊内和辊间应力结果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PC交叉角对支承辊辊内和辊间应力结果的影响第55-57页
    3.4 温度场变化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场的影响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温度场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场影响概述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温度场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场影响模拟第57-60页
    3.5 摩擦力及轧制力矩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场的影响第60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摩擦力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场影响概述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摩擦力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场影响分析第60-67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67-68页
第4章 支承辊内接触应力数据MATLAB处理及规律研究第68-95页
    4.1 MATLAB处理ABAQUS模型接触应力数据概述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MATLAB处理数据整体思想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MATLAB处理数据步骤及各步骤主要程序第71-74页
    4.2 主导支承辊接触疲劳破坏应力研究第74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ABAQUS支承辊模型辊内各应力变化趋势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主导支承辊接触疲劳破坏应力的确定第76-79页
    4.3 不同载荷情况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第79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板宽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分布的影响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轧制力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分布的影响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弯辊力对支承辊辊内应力分布的影响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不同载荷情况下支承辊辊内应力分布规律的归一化处理第84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不同载荷情况下非线性归一化处理的研究方法概述第92-94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94-95页
第5章 基于累积疲劳损伤原理的支承辊磨削规律研究第95-113页
    5.1 疲劳损伤度在支承辊中的分布规律第95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疲劳损伤度及累积疲劳损伤度理论基础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支承辊内疲劳损伤度分布规律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一次换辊周期中支承辊内累积疲劳损伤度分布规律第100-101页
    5.2 1880热轧机轧辊辊系载荷谱研究第101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1880轧辊辊系载荷谱统计整体思想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1880轧辊辊系的例题载荷谱第104-107页
    5.3 支承辊磨削规律研究理论基础第107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支承辊磨削规律研究整体思想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支承辊修磨制度研究示例第110-112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12-113页
第6章 基于累积疲劳损伤原理的支承辊新修磨制度的建立第113-144页
    6.1 轧辊传统磨削制度概述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换辊周期法磨削量控制技术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硬度测量法磨削量控制技术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建立新修磨削制度的优势第116-117页
    6.2 例题载荷谱条件下支承辊新修磨制度的研究第117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例题载荷谱各个位置处支承辊内接触应力幅值分布规律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例题载荷谱各个位置处支承辊内疲劳损伤度分布规律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一次换辊周期中支承辊累积疲劳损伤度的分布规律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新修磨制度下的稳态合理磨削量及支承辊磨削稳态过程第119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支承辊不限换辊吨数、不限使用机架情况下稳态磨削量的研究第123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支承辊实际使用情况下(不限机架、不限吨数)稳态磨削量的研究第127-132页
    6.3 在实际载荷谱作用下支承辊新修磨制度的建立第132-14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实际载荷谱各个位置处支承辊内接触应力幅值分布规律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实际载荷谱各个位置处支承辊内疲劳损伤度分布规律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一次换辊周期中支承辊累积疲劳损伤度的分布规律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新修磨制度下的稳态磨削量及支承辊磨削稳态过程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支承辊实际使用情况下(不限机架、不限吨数)的稳态磨削量第137-14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支承辊实际使用条件下新修磨制度的建立第141-143页
    6.4 小结第143-144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44-146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44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144-146页
参考文献第146-151页
致谢第151页

论文共1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黑箱多目标优化系统研究与开发
下一篇:薄壁圆柱壳类结构的模态参数辨识技术与软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