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光学精密测量仪器的发展机遇 | 第11页 |
1.2 光学相位延迟量测量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方法分类及比较 | 第12-23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偏振光理论 | 第25-64页 |
2.1 偏振光基本理论 | 第25-36页 |
2.1.1 光波的偏振性 | 第25-28页 |
2.1.2 光波的偏振分析法 | 第28-34页 |
2.1.2.1 三角函数法 | 第28-29页 |
2.1.2.2 琼斯矢量法 | 第29-32页 |
2.1.2.3 斯托克斯矢量法 | 第32-33页 |
2.1.2.4 邦加球图示法 | 第33-34页 |
2.1.3 常用偏振器件的变换矩阵 | 第34-36页 |
2.1.3.1 偏振器 | 第34-35页 |
2.1.3.2 波片 | 第35-36页 |
2.2 晶体的偏振性及常见偏振元件简介 | 第36-51页 |
2.2.1 晶体的偏振性 | 第37-44页 |
2.2.1.1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介电张量 | 第37-38页 |
2.2.1.2 平面波在晶体中的传播 | 第38-44页 |
2.2.2 常见偏振元件简介 | 第44-51页 |
2.2.2.1 偏振片 | 第45-46页 |
2.2.2.2 波片 | 第46-50页 |
2.2.2.3 偏振棱镜 | 第50-51页 |
2.3 偏振光的调制 | 第51-64页 |
2.3.1 线性电光效应 | 第52-56页 |
2.3.2 磁光效应 | 第56-58页 |
2.3.3 声光效应 | 第58-64页 |
第三章 基于单一波长激光器测量多波长波片相位延迟量的系统设计及实现 | 第64-97页 |
3.1 光电系统设计概述 | 第64-67页 |
3.2 系统总体设计 | 第67-69页 |
3.2.1 设计的总体要求 | 第67页 |
3.2.2 相位延迟测量系统的描述 | 第67-69页 |
3.3 单机设计方案 | 第69-83页 |
3.3.1 光学调制补偿单元 | 第70-79页 |
3.3.1.1 光源器件 | 第70-71页 |
3.3.1.2 电光调制光学器件 | 第71-78页 |
3.3.1.3 光学补偿器件 | 第78-79页 |
3.3.2 光电探测单元 | 第79-80页 |
3.3.3 机械结构控制单元 | 第80-83页 |
3.3.4 数据软件处理单元 | 第83页 |
3.4 系统集成及方案优化 | 第83-97页 |
3.4.1 系统集成及分析 | 第83-94页 |
3.4.1.1 直接测量法 | 第89-90页 |
3.4.1.2 交叉测量法 | 第90-94页 |
3.4.2 系统优化 | 第94-97页 |
第四章 光学相位延迟量精密测量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97-124页 |
4.1 系统测量方案及调试 | 第97-107页 |
4.1.1 系统安装调试 | 第97-100页 |
4.1.2 系统标定 | 第100-107页 |
4.2 元件测量及结果分析 | 第107-121页 |
4.2.1 直接测量实验及结果 | 第108-115页 |
4.2.2 交叉测量实验及结果 | 第115-121页 |
4.3 误差分析 | 第121-124页 |
第五章 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开发 | 第124-131页 |
5.1 系统商品化转化 | 第124-125页 |
5.2 产品深入开发与设计改进 | 第125-131页 |
5.2.1 产品样品开发及技术改进 | 第125-129页 |
5.2.2 样机设计及产品开发 | 第129-131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1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42页 |
附录 | 第142-146页 |
致谢 | 第146-1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