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裂解制乙炔过程颗粒尺度传递和反应行为研究
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10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0-18页 |
| ·能源与工业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氢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过程基本原理 | 第11-15页 |
| ·等离子体基本概念 | 第11-12页 |
| ·等离子体技术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| 第12-13页 |
| ·氢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过程基本原理 | 第13-15页 |
| ·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过程的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对颗粒尺度传递和反应行为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煤的常规物理及热解性质 | 第18-32页 |
| ·煤的形成及结构特性 | 第18-20页 |
| ·煤的形成及分类 | 第18-19页 |
| ·煤的结构简述 | 第19-20页 |
| ·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| 第20-24页 |
| ·分析项目及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原料煤的其他物理性质 | 第24-25页 |
| ·煤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热解特性 | 第25-31页 |
| ·煤的常规热解实验 | 第25-28页 |
| ·煤经历常规热解和等离子体裂解后的差异 | 第28-30页 |
| ·适合等离子体裂解煤过程的煤种 | 第30-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3章 恒温流体环境中煤粉颗粒尺度传递和反应行为 | 第32-46页 |
| ·物理模型 | 第32-33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33-36页 |
| ·控制方程 | 第33-34页 |
| ·控制微分方程的离散化 | 第34-36页 |
| ·煤脱挥发分动力学模型 | 第36-40页 |
| ·煤脱挥发分模型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| ·双方程模型高温条件下的预测能力 | 第38-40页 |
| ·恒温流体环境下的结果 | 第40-44页 |
| ·颗粒内部综合传热阻力 | 第40-42页 |
| ·颗粒粒径对综合传热阻力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| ·供热流体温度对脱挥发分过程的影响 | 第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| 第4章 气固耦合条件下的煤粉颗粒内部传递行为 | 第46-54页 |
| ·模型的改进 | 第46-47页 |
| ·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3页 |
| ·颗粒内部热量和质量传递 | 第47-49页 |
| ·颗粒粒径对两种阻力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| ·煤粉进料量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脱挥发分反应热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5章 煤裂解制乙炔体系物料及能量衡算分析 | 第54-63页 |
| ·中试装置的物流概况 | 第54-55页 |
| ·系统进出物流质量守恒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·输入物流 | 第55-56页 |
| ·输出物流 | 第56-58页 |
| ·系统进出物流能量守恒分析 | 第58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第6章 煤制乙炔过程的经济性分析 | 第63-77页 |
| ·系统物料平衡计算 | 第63-64页 |
| ·乙炔生产成本模型的建立 | 第64-66页 |
| ·市场确定条件下的经济技术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·市场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技术分析 | 第69-76页 |
| ·气相产物总流量 | 第70页 |
| ·产品气中乙炔体积含量 | 第70-72页 |
| ·原料煤价格 | 第72页 |
| ·电价 | 第72-74页 |
| ·敏感性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75-7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77-80页 |
| ·本文主要结论 | 第77-78页 |
| ·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| 第78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5页 |
| 致谢 | 第85-86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