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4页 |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5页 |
| 1.1.1 高强度结构钢的应用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1.1.2 结构钢断裂的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1.3 结构钢的断裂形式与机理 | 第12-15页 |
| 1.2 结构钢断裂机制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1.3 金属材料基于微观机制的断裂预测方法 | 第17-23页 |
| 1.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2 试验方案及研究方法 | 第24-28页 |
| 2.1 试验材料 | 第24页 |
| 2.2 试件类型及试验参数 | 第24-26页 |
| 2.3 试验设备 | 第26-27页 |
| 2.4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3 高应力三轴度状态下的断裂试验研究 | 第28-52页 |
| 3.1 圆棒试件设计 | 第30-31页 |
| 3.1.1 平滑圆棒试件设计 | 第30页 |
| 3.1.2 切口圆棒试件设计 | 第30-31页 |
| 3.2 平滑圆棒试件拉伸试验分析 | 第31-37页 |
| 3.2.1 试验目的和内容 | 第31-32页 |
| 3.2.2 试验过程 | 第32页 |
| 3.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2-37页 |
| 3.3 高应力三轴度状态下的切口圆棒试件拉伸试验分析 | 第37-43页 |
| 3.3.1 试验目的和内容 | 第37-39页 |
| 3.3.2 试验过程 | 第39-40页 |
| 3.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3页 |
| 3.4 高应力三轴度状态下试件的有限元分析 | 第43-49页 |
| 3.4.1 平滑圆棒试件有限元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3.4.2 切口圆棒试件有限元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3.5 断裂模型参数校准 | 第49-50页 |
| 3.5.1 应力修正临界应变模型(SMCS)的参数校准 | 第49页 |
| 3.5.2 空穴扩展模型(VGM)的参数校准 | 第49-50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| 4 低应力、负应力三轴度及平面应变状态下的断裂试验研究 | 第52-86页 |
| 4.1 试件设计 | 第52-55页 |
| 4.1.1 低应力三轴度状态下的平板切口试件设计 | 第52-53页 |
| 4.1.2 负应力三轴度状态下的圆柱试件设计 | 第53-54页 |
| 4.1.3 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平板槽口试件设计 | 第54-55页 |
| 4.2 低应力三轴度状态下的平板切口试件拉伸试验分析 | 第55-59页 |
| 4.2.1 试验目的和内容 | 第55-56页 |
| 4.2.2 试验过程 | 第56-58页 |
| 4.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59页 |
| 4.3 负应力三轴度状态下的圆柱试件压缩试验分析 | 第59-66页 |
| 4.3.1 试验目的和内容 | 第59-61页 |
| 4.3.2 试验过程 | 第61-62页 |
| 4.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2-66页 |
| 4.4 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平板槽口试件拉伸试验分析 | 第66-71页 |
| 4.4.1 试验目的和内容 | 第66-67页 |
| 4.4.2 试验过程 | 第67-68页 |
| 4.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8-71页 |
| 4.5 不同应力状态下试件的有限元分析 | 第71-77页 |
| 4.5.1 低应力三轴度状态下的平板切口试件有限元分析 | 第71-73页 |
| 4.5.2 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平板槽口试件有限元分析 | 第73-77页 |
| 4.6 数据汇总与分析 | 第77-83页 |
| 4.6.1 Rice-Tracey延性断裂准则校准 | 第78页 |
| 4.6.2 应力三轴度和Lode角参数对Q460D结构钢的韧性断裂影响 | 第78-82页 |
| 4.6.3 Q460D结构钢断裂应变-应力三轴度二维断裂路径 | 第82页 |
| 4.6.4 Q460D结构钢断裂应变-应力三轴度-Lode角参数三维断裂路径 | 第82-83页 |
| 4.7 本章小结 | 第83-86页 |
| 5 断裂方式及断口形貌与组织分析 | 第86-100页 |
| 5.1 断裂方式与断口形貌分析 | 第86-95页 |
| 5.1.1 切口圆棒试件断裂方式与断口形貌分析 | 第87-90页 |
| 5.1.2 纯剪切平板切口试件断裂方式与断口形貌分析 | 第90-91页 |
| 5.1.3 拉剪切平板切口试件断裂方式与断口形貌分析 | 第91-93页 |
| 5.1.4 平板槽口试件断裂方式与断口形貌分析 | 第93-95页 |
| 5.2 断口微观组织分析与讨论 | 第95-98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98-100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| 致谢 | 第102-10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4-112页 |
|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