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诱导聚吡咯界面聚合的研究及表征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21页 |
1.1 引言 | 第8-9页 |
1.2 聚吡咯 | 第9-15页 |
1.2.1 聚吡咯的导电机理 | 第10-11页 |
1.2.2 聚吡咯的合成与制备 | 第11-13页 |
1.2.3 聚吡咯的聚合机理 | 第13-15页 |
1.3 界面聚合 | 第15-16页 |
1.3.1 界面聚合原理 | 第15-16页 |
1.3.2 界面聚合的应用 | 第16页 |
1.4 表面活性剂 | 第16-20页 |
1.4.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1.4.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依据 | 第17-18页 |
1.4.3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| 第18-20页 |
1.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2 单组份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影响 | 第21-36页 |
2.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实验药品 | 第21-22页 |
2.1.2 仪器设备 | 第22页 |
2.2 聚吡咯的制备与表征 | 第22-25页 |
2.2.1 聚吡咯的制备 | 第22-24页 |
2.2.2 聚吡咯的表征 | 第24-2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5-35页 |
2.3.1 红外光谱图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.2 微观结构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3.3 聚合机理 | 第29-30页 |
2.3.4 比电容分析 | 第30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双组份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影响 | 第36-46页 |
3.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| 第37页 |
3.2 聚吡咯的制备与表征 | 第37-38页 |
3.2.1 聚吡咯的制备 | 第37-38页 |
3.2.2 聚吡咯的表征 | 第3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5页 |
3.3.1 红外光谱图分析 | 第38页 |
3.3.2 微观结构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3.3 热稳定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.4 比电容分析 | 第42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4 三组份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影响 | 第46-57页 |
4.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| 第46页 |
4.2 聚吡咯的制备与表征 | 第46-48页 |
4.2.1 聚吡咯的制备 | 第46-47页 |
4.2.2 聚吡咯的表征 | 第47-4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6页 |
4.3.1 红外光谱图分析 | 第48页 |
4.3.2 微观结构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3.3 比电容分析 | 第51-54页 |
4.3.4 循环寿命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3.5 交流阻抗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5 结论及展望 | 第57-59页 |
5.1 结论 | 第57页 |
5.2 展望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附录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