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水利工程论文--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论文--防洪工程论文--堤防论文

厚软基圩堤水下抛填施工技术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一章 绪论第7-12页
    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、方法与意义第7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方法第8-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进展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进展第9-10页
    1.3 研究区区域界定第10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工程主要任务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主要内容第11-12页
第二章 水文分析第12-17页
    2.1 水文气象第12页
    2.2 河网水系第12-13页
    2.3 长江洪水及水位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长江洪水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九江站洪水位第14页
    2.4 赤湖洪水及水位第14-17页
第三章 工程地质评价第17-30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17页
    3.2 地质概况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地形地貌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地层岩性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地质构造及地震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水文地质第18-19页
    3.3 赤湖中堤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拟建堤基土工程地质条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拟建堤防堤基土工程地质特征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1 沉降变形与稳定问题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2 抗滑稳定问题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3 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及评价第22-23页
    3.4 天然建筑材料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土料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风化料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块石料场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砂(砾)料场第2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25-30页
第四章 主要建筑物设计第30-40页
    4.1 建设标准第30页
    4.2 堤线布置第30-31页
    4.3 建设规模第31-32页
    4.4 堤顶高程第32-33页
    4.5 断面拟定第33-34页
    4.6 堤身稳定分析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计算程序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渗透稳定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抗滑稳定第37-39页
    4.7 护坡设计第39页
    4.8 防浪墙设计第39页
    4.9 堤顶路面第39-40页
第五章 挤淤理论分析第40-50页
    5.1 科研项目的由来第40页
    5.2 软弱堤基处理第40-41页
    5.3 挤淤分析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挤淤机理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压载挤淤分析第42-4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六章 施工方案比较第50-68页
    6.1 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第50页
    6.2 施工条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水文气象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地形地质条件第50-51页
    6.3 天然建筑材料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土石料场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砂石料场第51页
    6.4 施工导流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导流标准及导流时段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导流方式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导流工程施工方法第52页
    6.5 施工方案比较第52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挤淤材料选择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传统围堰法(凹形施工方案)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直接抛投挤淤法(一字型施工方案)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5.4 凸形施工方案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5.5 施工中部分特别安排的工序第60页
    6.6 挤淤抛填施工中出现的一些较大问题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心墙与反压平台接触部位出现局部沉陷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反压平台出现不均匀沉陷第61-63页
    6.7 比较分析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7.1 检测分析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6.7.2 观测分析第63-66页
    6.8 本章小结第66-68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8-69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68页
    7.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68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潘口水电站引水隧洞进水口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
下一篇:农田水利工程小型预制构件检测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