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文字信息处理论文

基于语言对称性和拓扑性的对联研究与实现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技术背景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自然语言理解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认知语言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形式语言学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陈寅恪难题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第2章 语言的对称性和拓扑性研究第15-27页
    2.1 语言中的对称性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语言概念上的对称性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中文中的对称性第16-18页
    2.2 语言的拓扑性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拓扑的概念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翻译学中的拓扑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语言中的拓扑第23-25页
    2.3 语言的对称性与拓扑性的结合第2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5-27页
第3章 对联的对称性和拓扑性第27-30页
    3.1 对联研究意义第27页
    3.2 对称性在对联中的体现第27-28页
    3.3 拓扑性在对联中的体现第28-29页
    3.4 对称性和拓扑性在对联中的结合第2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4章 对联生成系统的实现第30-44页
    4.1 语料库设计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语料库概念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笠翁对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同义词词林及其扩展版第31-33页
    4.2 中文分词第33-35页
    4.3 分词匹配第35-37页
    4.4 程序实现第37-41页
    4.5 系统结果及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结论第44-46页
    总结第44-45页
    展望第45-46页
致谢第46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遗传算法的配电网DG位置和容量优化研究
下一篇: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2015年《纽约时报》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