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当代工笔重彩设色的写意性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1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1.2 研究意义及目的 | 第9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| 1.4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2 工笔重彩中的“写意”传统 | 第11-16页 |
| 2.1 工笔重彩的品格特性 | 第11-12页 |
| 2.1.1 工笔重彩的起源及概念 | 第11页 |
| 2.1.2 工笔重彩的特质 | 第11-12页 |
| 2.2 写意传统的起源追溯 | 第12-16页 |
| 2.2.1“写意“思想的由来与发展 | 第12-14页 |
| 2.2.2 写意的传统内涵 | 第14-16页 |
| 3 工笔重彩中色彩观念的当代传承 | 第16-21页 |
| 3.1 传统的色彩观 | 第16-19页 |
| 3.1.1 传统哲学观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| 3.1.2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审美取向 | 第18-19页 |
| 3.2 现当代色彩观念 | 第19-21页 |
| 3.2.1 现当代色彩观的转变 | 第19-20页 |
| 3.2.2 现代新色彩观的形成及变化 | 第20页 |
| 3.2.3 当代色彩的审美取向 | 第20-21页 |
| 4 设色的写意性在工笔重彩中的表征 | 第21-28页 |
| 4.1 传统工笔重彩中设色的写意性 | 第21-23页 |
| 4.1.1 设色写意性的内涵 | 第21页 |
| 4.1.2 设色写意性在传统工笔重彩中的体现 | 第21-23页 |
| 4.2 工笔重彩设色写意性的当代承接 | 第23-27页 |
| 4.2.1 设色写意性的发展状况 | 第23页 |
| 4.2.2 设色写意性的当代转向 | 第23-27页 |
| 4.3 设色写意性的意义 | 第27-28页 |
| 5 当代工笔重彩设色写意性的拓展因素 | 第28-40页 |
| 5.1 色彩观念上的转变 | 第28-30页 |
| 5.1.1 西方绘画色彩观对其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5.1.2 当代语境下的色彩审美取向 | 第29-30页 |
| 5.2 色彩表现的拓展渠道 | 第30-36页 |
| 5.2.1 对传统设色风格的继承和发扬 | 第30-31页 |
| 5.2.2 水墨语言的影响成因 | 第31-32页 |
| 5.2.3 受民间艺术及壁画色彩语言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5.2.4 对岩彩色彩语言的借鉴 | 第33-35页 |
| 5.2.5 对西方色彩构成原理的吸收应用 | 第35-36页 |
| 5.3 设色媒材的变革 | 第36-40页 |
| 5.3.1 材料本体的意义及作用 | 第36页 |
| 5.3.2 绘画材料的发展及革新 | 第36-38页 |
| 5.3.3 材料变革带来的新表现 | 第38-40页 |
| 6 我对设色写意性的研究与尝试 | 第40-47页 |
| 结论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