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总承包风险控制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| ·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简要评述 | 第17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结构框架 | 第18页 |
| ·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| 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8-19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| 第20-27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概述 | 第20-22页 |
| ·EPC 工程总承包的定义 | 第20页 |
| ·总承包模式 | 第20-21页 |
| ·总承包模式的优越性 | 第21页 |
| ·总承包模式的局限性 | 第21-22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风险 | 第22-23页 |
| ·风险 | 第22页 |
| ·总承包风险特征 | 第22-23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风险形成过程 | 第23-24页 |
| ·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| 第23页 |
| ·项目决策阶段 | 第23页 |
| ·项目勘测、设计阶段 | 第23-24页 |
| ·项目采购阶段 | 第24页 |
| ·项目施工及试运行阶段 | 第24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主要风险分解 | 第24-26页 |
| ·质量 | 第24-25页 |
| ·工期 | 第25-26页 |
| ·成本 | 第2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总承包风险识别与分析 | 第27-40页 |
| ·风险识别方法概述 | 第27-29页 |
| ·传统风险识别方法概述 | 第27-28页 |
| ·传统风险辨识方法存在的不足 | 第28-29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方法引入 | 第29-31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的来源与发展 | 第29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| 第29-30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与工程项目管理 | 第30-31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方法在风险辨识中的应用 | 第31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方法在风险识别中的优点 | 第31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模型在风险识别的应用 | 第31-36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成 | 第31-32页 |
| ·建立风险辨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| 第32-35页 |
| ·风险识别 | 第35-36页 |
| ·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风险分析流程图模型 | 第36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4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总承包风险评价 | 第40-49页 |
| ·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| 第40-41页 |
| ·常用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| 第40-41页 |
| ·常用风险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 | 第41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引入 | 第41-42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| 第41-42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 | 第42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工程总承包案例中的应用 | 第42-45页 |
| ·项目介绍 | 第42-43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风险因素输出结果 | 第43-45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45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| 第5章 工程总承包的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| 第49-56页 |
| ·常用风险应对措施介绍 | 第49页 |
| ·常用风险应对措施存在的不足 | 第49-50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| 第50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| 第50-53页 |
| ·风险控制体系须遵循的原则 | 第50-51页 |
| ·风险控制体系的术语 | 第51-52页 |
| ·考虑工程项目总承包的特点 | 第52-53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风险控制文件的组成 | 第53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6章 风险控制体系在工程总承包的实施应用 | 第56-64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风险控制体系组成 | 第56-57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风险控制方针 | 第56页 |
| ·工程总承包风险控制目标 | 第56页 |
| ·总承包项目组织结构 | 第56页 |
| ·明确的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 | 第56-57页 |
| ·总承包风险识别 | 第57-59页 |
| ·风险识别的输入(依据) | 第57-58页 |
| ·风险识别的工具与技术(方法) | 第58页 |
| ·风险识别的输出(结果) | 第58页 |
| ·风险因素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·总承包风险评价 | 第59页 |
| ·风险评价的输入(依据) | 第59页 |
| ·风险评价的工具与技术(方法) | 第59页 |
| ·风险评价的输出(结果) | 第59页 |
| ·总承包风险应对(风险对策) | 第59-60页 |
| ·风险应对措施 | 第59页 |
| ·应急计划与替代方案 | 第59页 |
| ·后备措施 | 第59-60页 |
| ·总承包风险控制 | 第60-61页 |
| ·风险控制的注意事项 | 第60页 |
| ·风险控制的内容 | 第60页 |
| ·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检查和评审 | 第60页 |
| ·索赔 | 第60-61页 |
| ·总承包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与监控 | 第61-62页 |
| ·风险监视计划 | 第62页 |
| ·重要风险排序 | 第62页 |
| ·总承包风险应急响应预警系统 | 第62-63页 |
| ·持续改进 | 第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·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65页 |
| ·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| 附录 | 第68-7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7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