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税禁区法律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4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导论 | 第18-37页 |
一、 问题的提出 | 第18-20页 |
二、 文献的回顾 | 第20-23页 |
三、 对象的界定 | 第23-25页 |
四、 立场与方法 | 第25-30页 |
五、 思路的延展 | 第30-32页 |
六、 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| 第32-37页 |
第一章 课税禁区的范畴界定 | 第37-60页 |
第一节 课税禁区的历史源流 | 第37-42页 |
一、 萌芽时期: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课税禁区思想 | 第37-39页 |
二、 形成时期: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课税禁区思想 | 第39-41页 |
三、 发展时期:资本主义转型时期的课税禁区思想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课税禁区的范畴解析 | 第42-53页 |
一、 课税禁区的词源解析 | 第43-44页 |
二、 课税禁区的法学涵义 | 第44-49页 |
三、 课税禁区与相关概念 | 第49-53页 |
第三节 课税禁区的发生机理 | 第53-60页 |
一、 当基本权利遇上社会责任 | 第53-55页 |
二、 限制的限制:基本权利的让渡与保障 | 第55-57页 |
三、 冲突与平衡:课税不得侵犯基本权的本质内容 | 第57-60页 |
第二章 课税禁区的理论诠释 | 第60-88页 |
第一节 课税禁区的社会学基础 | 第60-67页 |
一、 税收国家的历史嬗变 | 第60-65页 |
二、 基本启示:课税干预应有禁区 | 第65-67页 |
第二节 课税禁区的价值学考量 | 第67-74页 |
一、 人性尊严与课税禁区 | 第68-71页 |
二、 人格自由发展与课税禁区 | 第71-74页 |
第三节 课税禁区的法哲学研析 | 第74-82页 |
一、 正义抑或非正义:税收的伦理评析 | 第75-76页 |
二、 税收正义的内涵确定 | 第76-81页 |
三、 从税收正义认识课税禁区 | 第81-82页 |
第四节 课税禁区的经济学解读 | 第82-88页 |
一、 课税不能侵及税本 | 第83-85页 |
二、 课税的“无谓损失”不应过大 | 第85-88页 |
第三章 课税禁区的核心价值 | 第88-134页 |
第一节 课税禁区与纳税人的财产权保障 | 第88-100页 |
一、 私人财产权的勃兴和历史演进 | 第88-90页 |
二、 财产权保护的形态与结构分析 | 第90-93页 |
三、 课税禁区与财产权保护的关系 | 第93-96页 |
四、 域外财产权保护中的课税禁区 | 第96-100页 |
第二节 课税禁区与纳税人的生存权保障 | 第100-110页 |
一、 生存权:从“消极到积极”的历史变迁 | 第101-103页 |
二、 生存权的保护内涵及其效力 | 第103-105页 |
三、 课税禁区与生存权保障的关系 | 第105-110页 |
第三节 课税禁区与纳税人的人格权保障 | 第110-118页 |
一、 纳税人信息隐私权的历史发展 | 第110-112页 |
二、 纳税人信息隐私权的内涵及保护必要性 | 第112-115页 |
三、 课税禁区与信息隐私权的保障 | 第115-118页 |
第四节 课税与纳税人平等权保障的禁区建构 | 第118-134页 |
一、 宪法平等权内涵的历史发展 | 第118-122页 |
二、 平等权的税法解析 | 第122-130页 |
三、 课税禁区与违反平等权的实证考察 | 第130-134页 |
第四章 课税禁区的税法构造 | 第134-198页 |
第一节 课税禁区与实体税收立法 | 第134-175页 |
一、 课税要件实质约束的判断 | 第134-137页 |
二、 课税禁区与课税除外制度 | 第137-174页 |
三、 结论:课税除外制度应当确立 | 第174-175页 |
第二节 课税禁区与程序税收立法 | 第175-198页 |
一、 税收程序正义的原则及判断标准 | 第176-180页 |
二、 课税禁区与征税程序规则设计 | 第180-190页 |
三、 税收救济程序的合理化设计 | 第190-198页 |
第五章 课税禁区的中国语境 | 第198-234页 |
第一节 政治生态:国家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变 | 第198-205页 |
一、 国家与纳税人关系的三种本位论 | 第198-201页 |
二、 我国人本主义税法的兴起 | 第201-202页 |
三、 税法人本主义转型面临的难题 | 第202-205页 |
第二节 经济格局:国富民弱向国富民强的转型 | 第205-217页 |
一、 中国经济体制的时代变迁 | 第205-208页 |
二、 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难题 | 第208-217页 |
第三节 文化视野:文化专制向文化自由的发展 | 第217-223页 |
一、 税收文化对税收制度的影响 | 第217-219页 |
二、 新旧税收文化交织下的税收环境 | 第219-223页 |
第四节 法治环境: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变迁 | 第223-234页 |
一、 从形式到实质:税收法治的形态变迁 | 第223-225页 |
二、 我国走向“税收法治”中的现实难题 | 第225-234页 |
第六章 课税禁区的体系建构 | 第234-287页 |
第一节 宏观层面:课税禁区与我国税法理念的转型 | 第234-246页 |
一、 人本理念:从国家本位到以人为本 | 第235-238页 |
二、 谦抑理念:从恣意侵犯到谦抑维护 | 第238-241页 |
三.税收国家理念:从自产国到租税国 | 第241-246页 |
第二节 中观层面:课税禁区与我国税法原则的修正 | 第246-257页 |
一、 税收法定原则的反思与重塑 | 第246-251页 |
二、 税收公平原则的补充与扩容 | 第251-254页 |
三、 税收效率原则的发展与完善 | 第254-257页 |
第三节 微观层面:课税禁区与我国税法制度的完善 | 第257-287页 |
一、 纳税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| 第257-263页 |
二、 我国主要直接税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| 第263-277页 |
三、 我国主要间接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| 第277-283页 |
四、 税收征管制度的转型与完善 | 第283-287页 |
结语 | 第287-2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9-304页 |
致谢 | 第304-30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306-3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