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层致密砂岩气藏裂缝特征描述、识别及分布评价--以新场气田须二气藏为例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深层致密储层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天然裂缝描述及参数估算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3 裂缝识别和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技术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完成工作量 | 第14-15页 |
1.5 主要创新成果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6-20页 |
2.1 气田地理及构造位置 | 第16-17页 |
2.2 构造特征 | 第17页 |
2.2.1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17页 |
2.2.2 局部构造特征 | 第17页 |
2.3 储层特征 | 第17-20页 |
2.3.1 沉积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3.2 岩石类型 | 第18页 |
2.3.3 物性特征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裂缝特征描述及测井识别 | 第20-52页 |
3.1 裂缝特征 | 第20-25页 |
3.1.1 岩心裂缝特征 | 第20-22页 |
3.1.2 微观裂缝特征 | 第22-25页 |
3.2 成像测井裂缝识别 | 第25-31页 |
3.2.1 裂缝识别机理及流程 | 第25页 |
3.2.2 裂缝响应特征 | 第25-27页 |
3.2.3 裂缝识别结果 | 第27-29页 |
3.2.4 成像测井裂缝参数校正 | 第29-31页 |
3.2.5 成像测井裂缝参数校正结果评价 | 第31页 |
3.3 常规测井裂缝参数评价 | 第31-33页 |
3.3.1 裂缝参数评价原理 | 第31页 |
3.3.3 参数计算结果及特征 | 第31-33页 |
3.4 裂缝测井识别模型建立 | 第33-52页 |
3.4.1 交会图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4.2 BP 神经网络法 | 第34-37页 |
3.4.3 PNN 神经网络法 | 第37-39页 |
3.4.4 K 最邻近结点法 | 第39-43页 |
3.4.5 支持向量机法 | 第43-45页 |
3.4.6 逐步判别法 | 第45-48页 |
3.4.7 裂缝综合识别预测 | 第48-52页 |
第4章 裂缝成因分析及发育主控因素 | 第52-70页 |
4.1 裂缝形成期次 | 第52-60页 |
4.1.1 裂缝发育特征综述 | 第52页 |
4.1.2 裂缝形成期次研究 | 第52-60页 |
4.2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| 第60-66页 |
4.2.1 岩性对破裂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2.2 岩石物性对破裂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4.2.3 岩层厚度对破裂的影响 | 第62页 |
4.2.4 构造变形强度对岩石破裂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4.2.5 断裂对裂缝发育的控制 | 第64-66页 |
4.3 裂缝形成机制 | 第66-70页 |
第5章 裂缝分布综合评价 | 第70-104页 |
5.1 断层共生裂缝评价 | 第70-76页 |
5.1.1 评价思路 | 第70-71页 |
5.1.2 断层伴生裂缝密度计算 | 第71-75页 |
5.1.3 断层共生裂缝分布评价 | 第75-76页 |
5.2 地震裂缝分布评价 | 第76-78页 |
5.3 地应力场模拟 | 第78-85页 |
5.3.1 现今地应力场模拟 | 第78-83页 |
5.3.2 古地应力场模拟 | 第83-85页 |
5.4 裂缝分布综合预测评价 | 第85-104页 |
5.4.1 常规分析方法 | 第85-87页 |
5.4.2 综合评价 | 第87-93页 |
5.4.3 裂缝评价预测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性分析 | 第93-99页 |
5.4.4 研究成果在气田开发中应用 | 第99-104页 |
结论 | 第104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