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8-24页 |
1.1 聚合物的热氧老化机理及抗氧剂作用机理 | 第8-18页 |
1.1.1 主抗氧剂 | 第10-13页 |
1.1.2 辅助抗氧剂 | 第13-15页 |
1.1.3 碳自由基捕获剂 | 第15-18页 |
1.2 塑料、橡胶等聚合物中抗氧剂的作用 | 第18页 |
1.3 抗氧剂的开发动态 | 第18-19页 |
1.4 3-芳基苯并呋喃-2-酮化合物的合成 | 第19-24页 |
1.4.1 以苦杏仁酸和2,4-二叔丁基苯酚为原料 | 第20-21页 |
1.4.2 乙醛酸溶液与2,4-二叔丁基苯酚加成酯化 | 第21-22页 |
1.4.3 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羰基化合成 | 第22页 |
1.4.4 本论文采用的方法 | 第22-24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24-30页 |
2.1 试剂及药品 | 第24-25页 |
2.2 分析仪器 | 第25页 |
2.3 实验操作 | 第25-30页 |
2.3.1 5,7-二叔丁基-3-羟基-苯并呋喃-2-酮的合成 | 第25页 |
2.3.2 3-(2,5-二甲基苯基)-5,7-二叔丁基-苯并呋喃-2-酮的合成 | 第25-26页 |
2.3.3 3-(3,4-二甲基苯基)-5,7-二叔丁基-苯并呋喃-2-酮的合成 | 第26页 |
2.3.4 3-(4-甲基苯基)-5,7-二叔丁基-苯并呋喃-2-酮的合成 | 第26-27页 |
2.3.5 3-(2-甲氧基苯基)-5,7-二叔丁基-苯并呋喃-2-酮的合成 | 第27页 |
2.3.6 用传统催化剂合成3-(3,4-二甲基苯基)-5,7-二叔丁基-苯并呋喃-2-酮 | 第27页 |
2.3.7 固体酸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| 第27-28页 |
2.3.8 3-(3,4-二甲基苯基)-5,7-二叔丁基苯并呋喃-2-酮合成的放大实验 | 第28-30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56页 |
3.1 中间体5,7-二叔丁基-3-羟基-苯并呋喃-2-酮的合成 | 第30-42页 |
3.1.1 反应原理 | 第30页 |
3.1.2 原料预处理 | 第30-31页 |
3.1.3 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31-32页 |
3.1.4 物料配比的考察 | 第32-35页 |
3.1.5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1.6 加料方式对反应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1.7 催化剂及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1.8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1.9 氮气对反应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1.10 洗涤与干燥对反应的影响 | 第40页 |
3.1.11 5,7-二叔丁基-3-羟基-苯并呋喃-2-酮合成实验的放大 | 第40页 |
3.1.12 产物结构表征 | 第40-41页 |
3.1.13 小结 | 第41-42页 |
3.2 5,7-二叔丁基-3-羟基-苯并呋喃-2-酮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 | 第42-56页 |
3.2.1 烷基化反应机理 | 第42-43页 |
3.2.2 3-(3,4-二甲基苯基)-5,7-二叔丁基-苯并呋喃-2-酮的合成 | 第43-50页 |
3.2.3 5,7-二叔丁基-3-羟基-苯并呋喃-2-酮与对二甲苯、间二甲苯反应及产物表征 | 第50-53页 |
3.2.4 其他芳香族化合物取代的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| 第53-56页 |
4 结论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获奖情况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