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2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4页 |
| 中文文摘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、意义与目的 | 第10-12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| 1.2.1 土壤产生N_2O的氮循环途径和相关机制 | 第12-15页 |
| 1.2.1.1 自养硝化过程 | 第12页 |
| 1.2.1.2 异养硝化过程 | 第12-13页 |
| 1.2.1.3 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 | 第13页 |
| 1.2.1.4 有氧细菌反硝化过程 | 第13-14页 |
| 1.2.1.5 真菌反摘化过程 | 第14页 |
| 1.2.1.6 真菌共同反硝化过程 | 第14-15页 |
| 1.2.1.7 古菌硝化过程 | 第15页 |
| 1.2.2 N_2O产生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| 1.2.2.1 土壤C对N_2O产生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1.2.2.2 水分对N_2O产生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1.2.3 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| 1.2.3.1 ~(15)N同位素稀释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1.2.3.2 基质诱导呼吸抑制法(SIRIN) | 第18-19页 |
| 1.3 本研究侧重解决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| 第20-26页 |
| 2.1 试验地的概况 | 第20页 |
| 2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5页 |
| 2.2.1 土壤样品采集和前处理 | 第20页 |
| 2.2.2 室内培养实验 | 第20-23页 |
| 2.2.2.1 水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生物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实验 | 第20-21页 |
| 2.2.2.2 杉木人工林土壤N_2O的产生途径及真菌/细菌的贡献 | 第21-22页 |
| 2.2.2.3 有机碳类型对杉木人工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实验 | 第22-23页 |
| 2.2.3 测定分析 | 第23页 |
| 2.2.4 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| 第23-25页 |
| 2.3 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| 第3章 水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生物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26-34页 |
| 3.1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3.1.1 水分对土壤麦角固醇-C含量的影响 | 第27页 |
| 3.1.2 水分对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3.1.3 水分对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3.1.4 真菌生物量与CO_2、N_2O通量的相关性 | 第29-30页 |
| 3.2 讨论 | 第30-33页 |
| 3.2.1 水分对土壤真菌生物量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3.2.2 土壤水分对N_2O、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3.2.3 真菌生物量与N_2O和CO_2排放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| 3.3 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4章 杉木人工林土壤N_2O的产生途径及真菌/细菌的贡献 | 第34-46页 |
| 4.1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1页 |
| 4.1.1 真菌:细菌生物量比例及真菌/细菌对N_2O通量的相对贡献 | 第35-37页 |
| 4.1.1.1 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真菌:细菌比例 | 第35-36页 |
| 4.1.1.2 不同水分条件下真菌/细菌对N_2O通量的相对贡献 | 第36-37页 |
| 4.1.2 N_2O产生途径的相对贡献及真菌/细菌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| 4.1.2.1 N_2O产生途径的相对贡献 | 第37-38页 |
| 4.1.2.2 “共同反硝化”作用 | 第38-41页 |
| 4.2 讨论 | 第41-44页 |
| 4.2.1 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真菌:细菌比例 | 第41页 |
| 4.2.2 真菌/细菌对土壤N_2O排放的贡献 | 第41-42页 |
| 4.2.3 N_2O产生途径 | 第42-44页 |
| 4.2.4 “共同反硝化”作用对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44页 |
| 4.3 结论 | 第44-46页 |
| 第5章 不同类型有机碳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46-60页 |
| 5.1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6页 |
| 5.1.1 三种有机碳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| 5.1.2 三种有机碳对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| 5.1.3 三种有机碳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| 第51-56页 |
| 5.2 讨论 | 第56-58页 |
| 5.2.1 三种有机碳添加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 | 第56页 |
| 5.2.2 三种有机碳添加对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| 5.3 结论 | 第58-60页 |
| 第6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| 第60-62页 |
| 6.1 主要结论 | 第60-61页 |
| 6.2 创新点 | 第61页 |
| 6.3 研究展望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7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6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-80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80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