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中文文摘 | 第5-10页 |
绪论 | 第10-26页 |
0.1 树木年轮学 | 第11页 |
0.2 树木年轮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研究进展 | 第11-24页 |
0.2.1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(δ~(13)C)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0.2.2 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组成(δ~(15)N)研究进展 | 第17-24页 |
0.3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4-25页 |
0.3.1 研究目标 | 第24页 |
0.3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0.4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| 第26-40页 |
1.1 研究区自然条件 | 第26-27页 |
1.2 研究区气候 | 第27-30页 |
1.2.1 温度和降水 | 第27-29页 |
1.2.2 帕默尔干旱指数 | 第29-30页 |
1.3 样地概况 | 第30-31页 |
1.3.1 水东坊1(SDF1) | 第31页 |
1.3.2 水东坊2(SDF2) | 第31页 |
1.4 实验材料 | 第31-32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32-37页 |
1.5.1 样本采集 | 第32-33页 |
1.5.2 样本预处理 | 第33页 |
1.5.3 马尾松树轮的交叉定年与早晚材宽度测定 | 第33-35页 |
1.5.4 马尾松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组成(δ~(15)N)测定 | 第35页 |
1.5.5 马尾松树轮α-纤维素的提取 | 第35-36页 |
1.5.6 马尾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(δ~(13)C)测定 | 第36-37页 |
1.6 数据的计算、分析与统计处理 | 第37-40页 |
1.6.1 断面积增加量(BAI)的计算 | 第37页 |
1.6.2 水分利用效率(WUE)的计算 | 第37-38页 |
1.6.3 数据的分析与统计处理 | 第38-40页 |
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72页 |
2.1 马尾松生长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40-47页 |
2.1.1 马尾松树轮BAI特征 | 第40-41页 |
2.1.2 马尾松树轮BA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| 第41-47页 |
2.2 马尾松树轮早晚材宽度特征 | 第47-53页 |
2.2.1 马尾松树轮四个方位早晚材平均宽度比较 | 第47-49页 |
2.2.2 幼林施肥处理对马尾松树轮早晚材平均宽度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2.2.3 幼林施肥处理对马尾松树轮四个方位早晚材平均宽度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2.3 马尾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(δ~(13)C)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| 第53-64页 |
2.3.1 马尾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(δ~(13)C)特征 | 第53-54页 |
2.3.2 马尾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(δ~(13)C)所指示的水分利用效率(WUE)的变化特征 | 第54-55页 |
2.3.3 马尾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(δ~(13)C)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| 第55-59页 |
2.3.4 马尾松水分利用效率(WUE)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| 第59-64页 |
2.4 马尾松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组成(δ~(15)N)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| 第64-72页 |
2.4.1 马尾松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组成(δ~(15)N)特征 | 第64-65页 |
2.4.2 马尾松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组成(δ~(15)N)和BAI的关系 | 第65页 |
2.4.3 马尾松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组成(δ~(15)N)和水分利用效率(WUE)的相关性 | 第65-66页 |
2.4.4 马尾松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组成(δ~(15)N)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| 第66-72页 |
第三章 讨论 | 第72-76页 |
3.1 影响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因素 | 第72-73页 |
3.2 影响马尾松水分利用效率(WUE)的因素 | 第73-74页 |
3.3 影响马尾松树轮稳定氮同位素(δ~(15)N)的因素 | 第74-76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2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