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贵重金属论文--银论文

山西支家地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引言第11-25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1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与陆相火山岩-次火山岩有关的银矿床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角砾岩筒的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支家地银铅锌矿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第21-22页
    1.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1.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23-25页
2 区域地质背景第25-36页
    2.1 太白维山火山盆地基底岩系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变质基底岩系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盖层沉积岩系第26-27页
    2.2 火山-侵入杂岩年代学第27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火山-侵入杂岩特征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火山-侵入杂岩年代学第28-34页
    2.3 火山构造系统及其控矿特征第34-35页
    2.4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第35-36页
3 矿床地质第36-74页
    3.1 矿区地质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矿区地层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矿区构造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矿区侵入岩第38-45页
    3.2 矿化类型及特征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受断裂控制的脉状矿体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隐爆角砾岩型矿体特征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类斑岩型矿化特征第51-52页
    3.3 矿石特征第52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矿石类型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矿石结构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矿石构造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矿石成分第58-70页
    3.4 成矿阶段第70页
    3.5 围岩蚀变第70-74页
4 成矿分带特征第74-90页
    4.1 含矿角砾岩筒分带特征第74-82页
    4.2 矿床垂向分带特征第82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II 脉状矿化带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I Mn(Ag)蚀变晕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III 脉状+筒状矿化带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IV 类斑岩型矿化带第88-90页
5 矿床地球化学第90-108页
    5.1 微量元素和 REE 地球化学特征第90-98页
    5.2 流体包裹体特征第98-103页
    5.3 稳定同位素特征第10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铅同位素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硫同位素特征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氢氧同位素组成第106-108页
6 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第108-116页
    6.1 成矿模式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矿化-蚀变分带性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石英斑岩成矿地质体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成矿物质来源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成矿作用模式第110-112页
    6.2 找矿标志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锰帽找矿标志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石英斑岩找矿标志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矿化-蚀变分带找矿标志第113页
    6.3 找矿预测靶区第113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找矿靶区Ⅰ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找矿靶区Ⅱ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找矿靶区Ⅲ、Ⅳ第114-116页
7 结论第116-120页
    7.1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第116-118页
    7.2 存在问题和不足第118-120页
致谢第120-121页
参考文献第121-133页
附录第133-134页

论文共13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海洋双壳类文石矿物的碳氧同位素标型特征及古环境意义研究
下一篇: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表征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