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1 容灾系统介绍 | 第11页 |
1.1.2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| 第11-12页 |
1.1.3 数据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容灾所面临的技术挑战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灾害处理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容灾系统的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2.3 现有方案的不足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4 本文组织结构 | 第14-15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| 第16-24页 |
2.1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| 第16-20页 |
2.1.1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史 | 第16-17页 |
2.1.2 PDT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网络结构与系统组成 | 第17-20页 |
2.2 容灾理论概述 | 第20-23页 |
2.2.1 容灾基本概念 | 第20页 |
2.2.2 容灾系统分类 | 第20-23页 |
2.2.3 容灾系统性能指标 | 第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DTDT容灾系统设计 | 第24-30页 |
3.1 容灾方案选择 | 第24-25页 |
3.1.1 需求分析 | 第24页 |
3.1.2 方案选择 | 第24-25页 |
3.2 DTDT容灾系统设计 | 第25-29页 |
3.2.1 DTDT容灾系统结构 | 第25-26页 |
3.2.2 DTDT容灾系统模块设计 | 第26-27页 |
3.2.3 DTDT容灾系统工作流程 | 第27-2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4章 DTDT容灾系统备份机制 | 第30-47页 |
4.1 备份管理模块 | 第30-39页 |
4.1.1 数据一致性 | 第30-31页 |
4.1.2 备份日志 | 第31-35页 |
4.1.3 备份状态图 | 第35-37页 |
4.1.4 备份管理模块数据一致性维护 | 第37-39页 |
4.2 备份数据处理模块 | 第39-42页 |
4.2.1 基于bsync算法的备份数据压缩 | 第39-41页 |
4.2.2 模块设计 | 第41-42页 |
4.3 写控制模块 | 第42-43页 |
4.3.1 写文本文件的处理 | 第43页 |
4.3.2 写数据库文件的处理 | 第43页 |
4.4 网络传输模块 | 第43-44页 |
4.4.1 传输协议 | 第43-44页 |
4.4.2 报文设计 | 第44页 |
4.5 备份机制工作模型 | 第44-4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DTDT系统灾难恢复机制 | 第47-59页 |
5.1 高可用性系统 | 第47-49页 |
5.1.1 基本概念 | 第47-48页 |
5.1.2 高可用性系统 | 第48-49页 |
5.2 灾难管理模块 | 第49-50页 |
5.2.1 异常监测机制 | 第49页 |
5.2.2 网卡双路心跳监测机制设计 | 第49-50页 |
5.2.3 灾难迁移 | 第50页 |
5.3 系统恢复模块 | 第50-58页 |
5.3.1 平台环境搭建 | 第50-54页 |
5.3.2 平台容灾改造 | 第54-56页 |
5.3.3 灾难恢复机制 | 第56-5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6章 实验与评估 | 第59-64页 |
6.1 系统鲁棒性测试 | 第59-60页 |
6.1.1 实验设计 | 第59页 |
6.1.2 实验结果 | 第59-60页 |
6.2 恢复时间测试 | 第60-61页 |
6.2.1 实验设计 | 第60-61页 |
6.2.2 实验结果 | 第61页 |
6.3 数据备份速度测试 | 第61-63页 |
6.3.1 实验设计 | 第61-62页 |
6.3.2 实验结果 | 第62-63页 |
6.4 系统性能评估 | 第63页 |
6.5 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7.1 结论 | 第64页 |
7.2 下一步工作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