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工程论文--农业机械及农具论文--农产品初步加工机具论文--烘干机械与设备论文

粮食红外线辅助热风干燥工艺系统设计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1 前言第11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粮食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粮食太阳能干燥技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粮食微波干燥技术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粮食真空干燥技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粮食热风干燥技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粮食红外干燥技术第16-18页
    1.3 粮食干燥工艺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粮食顺流干燥工艺技术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粮食逆流干燥工艺技术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粮食横流干燥工艺技术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粮食混流干燥工艺技术第20-21页
    1.4 干燥机CFD模拟研究现状第21-23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23-24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2 粮食干燥工艺系统设计第25-34页
    2.1 工艺系统设计理论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?传递原理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引风负压设计原理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节流匹配设计原理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红外辐射干燥原理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粮食水分迁出特征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高湿粮食自由能理论第26-29页
    2.2 工艺系统设计原则第29-30页
    2.3 工艺系统设计流程及原理第30-3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3-34页
3 粮食干燥工艺系统样机设计第34-51页
    3.1 样机的关键技术参数设计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干燥过程的热量衡算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样机的风机选型第36-37页
    3.2 样机的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样机的总体结构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样机的工作原理第38-40页
    3.3 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第40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缓苏段的结构设计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远红外辐射干燥段结构设计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远红外线发生装置的设计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逆混流干燥段结构设计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排粮段结构设计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提升机的结构设计第48-4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4 样机内流态模拟仿真第51-70页
    4.1 理论基础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控制方程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湍流模型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多孔介质模型第55-57页
    4.2 仿真模型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的建立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模型的简化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模型的网格划分第59-60页
    4.3 模型的Fluent求解过程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模型网格的读入与检查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模型求解器的选择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模型多孔介质参数设置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模型收敛性的判断第64-65页
    4.4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速度场分析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压力场分析第67-6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5 干燥工艺系统的试验验证第70-77页
    5.1 试验目的第70-71页
    5.2 试验材料与环境条件第71页
    5.3 试验仪器第71-72页
    5.4 试验方法第72-74页
    5.5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第74-76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76-77页
6 结论与展望第77-79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77-78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8-79页
致谢第79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5页
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活动及成果第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面向理解的OORE关键技术研究
下一篇:浙江降水污染的特征和多维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