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--内燃机论文--柴油机论文--理论论文

柴油机近场喷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6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页
    1.2 柴油机近场喷雾研究的必要性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柴油喷雾近场结构研究的需要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优化喷雾与燃烧过程的需要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节能与环保的需要第14-15页
    1.3 柴油机喷雾近场测试方法第15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超高速显微摄影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闪光显微摄影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X射线高速摄影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光学连通法第20-21页
    1.4 近场喷雾特性研究的发展及现状第21-24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内容第24-26页
第二章 柴油机燃油喷射近场可视化试验装置第26-35页
    2.1 柴油机近场喷雾可视化试验台第26-27页
    2.2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第27-29页
    2.3 喷雾定容弹系统第29页
    2.4 喷雾光学测试系统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高速纳秒闪光摄影系统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超高速摄影系统第32-34页
    2.5 喷雾收集装置第34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 喷射参数及环境背压对柴油机近场喷雾特性的影响第35-47页
    3.1 试验条件第35-36页
    3.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6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近场喷雾原始图像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近场喷雾锥角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环境背压对近场喷雾锥角的影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喷孔直径对近场喷雾锥角的影响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喷射压力对近场喷雾锥角的影响第43-46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四章 喷孔表面特征结构对喷雾近场特性的影响研究第47-60页
    4.1 试验原理及方案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喷嘴结构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喷雾时段定义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近场喷雾试验原理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近场喷雾试验方案第49-50页
    4.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0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启喷阶段近场喷雾特性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稳定阶段近场喷雾特性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结束阶段近场喷雾特性第58-59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0-62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60-61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6页
致谢第66-6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行政允诺行为探析
下一篇:论立法语言的规范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