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4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7页 |
| ·北方农村生活用能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农村现有采暖方式的特点 | 第12-13页 |
| ·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农村地区使用燃池采暖方式的可行性 | 第15-17页 |
| ·基于燃池利用供热方式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| ·燃池采暖及其传热机理的研究 | 第17-20页 |
| ·燃池控制理论以及燃池实际应用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| 第21-22页 |
| ·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21页 |
| ·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2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2-24页 |
| 2 阴燃过程及燃池传热机理理论基础 | 第24-32页 |
| ·阴燃理论基础 | 第24-27页 |
| ·阴燃的分类 | 第24-25页 |
| ·阴燃的热过程 | 第25-27页 |
| ·燃池传热机理 | 第27-31页 |
| ·非稳态导热 | 第27-29页 |
| ·自然对流换热 | 第29-30页 |
| ·辐射换热 | 第30-31页 |
| ·研究方法的选取 | 第31页 |
| ·实测调查方法 | 第31页 |
| ·原型试验方法 | 第31页 |
| ·理论分析方法 | 第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3 传统采暖方式集成应用农村住宅热性能的实测调查研究 | 第32-44页 |
| ·实测背景 | 第32页 |
| ·实测概述 | 第32-35页 |
| ·实测对象 | 第32-34页 |
| ·实测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·采暖方式对室内环境影响的对比分析 | 第35-42页 |
| ·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| ·散热面表面温度的均匀性 | 第38-40页 |
| ·室内空气品质 | 第40页 |
| ·农村住宅适应性热舒适的评价 | 第40-42页 |
| ·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4 燃池燃烧过程及传热机理的研究 | 第44-69页 |
| ·厂房燃池的实验研究 | 第44-61页 |
| ·实验概况 | 第44-47页 |
| ·测量参数及测点布置 | 第47-48页 |
| ·实验工况及使用仪器 | 第48-51页 |
| ·实验分析 | 第51-61页 |
| ·燃池采暖住宅运行过程的实验研究 | 第61-67页 |
| ·实测概况 | 第61-63页 |
| ·测量参数及测点布置 | 第63-64页 |
| ·实验工况及使用仪器 | 第64-65页 |
| ·点火位置对顶板上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5 生物质燃料种类及燃池运行控制优化的实验研究 | 第69-86页 |
| ·实验设计 | 第69-74页 |
| ·小型阴燃炉及生物质燃料种类 | 第69-70页 |
| ·实验平台的搭建 | 第70页 |
| ·测点布置 | 第70-71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71-74页 |
| ·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4-84页 |
| ·燃料形式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| 第74-79页 |
| ·进气位置对阴燃效果的影响 | 第79-83页 |
| ·不同燃料的灰分量 | 第83-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6 燃池设计方法研究 | 第86-103页 |
| ·既有燃池的设计方法 | 第86-87页 |
| ·既有设计计算方法对比 | 第86页 |
| ·实际使用燃池的构造 | 第86-87页 |
| ·燃池设计方法的改进 | 第87-95页 |
| ·设计思路 | 第87页 |
| ·燃池本体尺寸的确定 | 第87-94页 |
| ·燃池结构和构件的设计概要 | 第94-95页 |
| ·燃池运行控制方法的初步研究 | 第95-102页 |
| ·燃池附属设备的设计方法 | 第96-100页 |
| ·燃池的运行调节方法 | 第100-10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| 结论 | 第103-106页 |
| 创新点 | 第106-10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7-111页 |
| 附录 既有设计计算方法的对比 | 第111-11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1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15-11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| 第116-117页 |
| 致谢 | 第117-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