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4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8-19页 |
1.1.1 深空探测应用需求 | 第18页 |
1.1.2 核电子学粒子探测应用需求 | 第18-19页 |
1.1.3 生物光子探测应用需求 | 第19页 |
1.2 论文来源课题 | 第19页 |
1.3 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光子计数积分成像探测器 | 第24-32页 |
2.1 微弱光信号探测技术 | 第24-26页 |
2.1.1 单光子探测技术 | 第24页 |
2.1.2 像增强器技术 | 第24-25页 |
2.1.3 锁相放大器 | 第25-26页 |
2.2 光子计数成像类型 | 第26-27页 |
2.3 光子计数积分成像探测器的性能要求 | 第27页 |
2.4 传统位敏阳极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工作原理 | 第27-30页 |
2.4.1 楔条形阳极 | 第27-28页 |
2.4.2 延迟线阳极 | 第28-29页 |
2.4.3 MAMA阳极 | 第29-3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交叉位敏条形阳极探测器系统设计 | 第32-48页 |
3.1 交叉位敏条形阳极极探测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| 第32-33页 |
3.2 光电阴极 | 第33-34页 |
3.3 微通道板 | 第34-36页 |
3.3.1 微通道板工作原理 | 第34-36页 |
3.3.2 微通道板主要性能参数 | 第36页 |
3.4 交叉条形位敏阳极 | 第36-42页 |
3.4.1 交叉条性位敏阳极设计方案 | 第36-38页 |
3.4.2 交叉条形位敏阳极加工方法 | 第38-42页 |
3.5 电子学读出系统 | 第42-45页 |
3.5.1 电子学读出系统结构 | 第42页 |
3.5.2 电子学读出系统设计 | 第42页 |
3.5.3 ASIC芯片 | 第42-44页 |
3.5.4 快触发电路设计 | 第44页 |
3.5.5 电源管理设计 | 第44-45页 |
3.5.6 CAME机箱与高速信号传输 | 第45页 |
3.6 信号处理与质心解码算法 | 第45-47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交叉条形位敏阳极探测器蒙特卡罗模拟仿真研究 | 第48-76页 |
4.1 信号光场理论研究 | 第48页 |
4.2 光阴极理论研究 | 第48页 |
4.3 微通道板理论研究 | 第48-56页 |
4.3.1 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理论 | 第48-51页 |
4.3.2 微通道板增益 | 第51-53页 |
4.3.3 电子轨迹的计算 | 第53-55页 |
4.3.4 微通道板的电子噪声 | 第55-56页 |
4.3.5 MCP—Anode之间的电子运动轨迹 | 第56页 |
4.4 交叉条形位敏阳极模型理论研究 | 第56-58页 |
4.4.1 交叉条形位敏阳极模型 | 第56-57页 |
4.4.2 交叉条形位敏阳极电子云分布 | 第57-58页 |
4.5 基于电子云质心位置解码算法算法研究 | 第58-64页 |
4.5.1 微通道板二次电子模拟算法 | 第58-60页 |
4.5.2 算法设计与流程 | 第60页 |
4.5.3 交叉位敏条形阳极上的电子云分布模拟算法 | 第60-62页 |
4.5.4 质心解码算法 | 第62-63页 |
4.5.5 空间分辨率FWHM算法 | 第63页 |
4.5.6 图像重构算法 | 第63-64页 |
4.6 仿真结果 | 第64-74页 |
4.6.1 系统坐标系的建立 | 第64-65页 |
4.6.2 仿真系统参数设定 | 第65-66页 |
4.6.3 单个事件仿真结果 | 第66-69页 |
4.6.4 USAF·1951模拟成像 | 第69-74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五章 交叉条形位敏阳探测器实验研究 | 第76-80页 |
5.1 单光子光源研制 | 第76-77页 |
5.2 读出电子学性能检测 | 第77页 |
5.3 探测器成像性能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3.1 空间分辨率 | 第77-78页 |
5.3.2 线性畸变分析 | 第7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6.1 总结 | 第80页 |
6.2 展望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8页 |
致谢 | 第88-9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