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2页 |
第一节 作物起源进化研究进展 | 第15-23页 |
1.1.1 物种进化理论的发展 | 第15-17页 |
1.1.2 作物驯化的动力机制 | 第17-18页 |
1.1.3 世界主要作物驯化传播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1.4 作物驯化传播的研究方法 | 第19-23页 |
第二节 水稻驯化传播研究进展 | 第23-32页 |
1.2.1 世界水稻的驯化传播研究进展 | 第23-29页 |
1.2.2 中国水稻的驯化传播研究进展 | 第29-32页 |
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32-36页 |
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2.2.1 全新世野生稻分布和水稻遗址时空分布 | 第33页 |
2.2.2 稻作遗址古稻粒形分析 | 第33页 |
2.2.3 水稻驯化传播的DNA分子水平研究 | 第33页 |
2.2.4 水稻驯化和传播过程的民族文化研究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34-36页 |
2.3.1 研究资料收集和材料获取 | 第34页 |
2.3.2 野外调查和案例分析 | 第34页 |
2.3.3 实验室分析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基于考古证据的中国水稻驯化传播研究 | 第36-58页 |
第一节 引言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| 第37-40页 |
3.2.1 资料收集 | 第37-38页 |
3.2.2 文献研究 | 第38页 |
3.2.3 模型模拟 | 第38-40页 |
3.2.4 数据处理 | 第40页 |
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53页 |
3.3.1 古稻遗址的时空分布 | 第40-45页 |
3.3.2 古稻粒形变化 | 第45-50页 |
3.3.3 全新世野生稻的可能分布范围 | 第50-53页 |
第四节 讨论 | 第53-58页 |
3.4.1 稻作遗址的时空变化规律与水稻起源 | 第53-55页 |
3.4.2 古稻粒形变化与水稻的驯化传播 | 第55-58页 |
第四章 基于DNA证据的水稻驯化传播研究 | 第58-84页 |
第一节 引言 | 第58-60页 |
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| 第60-64页 |
4.2.1 水稻材料和表型测定 | 第60-62页 |
4.2.2 基因型数据获得 | 第62页 |
4.2.3 数据统计和分析 | 第62-64页 |
4.2.3.1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| 第62页 |
4.2.3.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2.3.3 系统发育分析和中性检验 | 第63页 |
4.2.3.4 单倍型分析 | 第63页 |
4.2.3.5 分歧时间的计算 | 第63-64页 |
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| 第64-79页 |
4.3.1 群体结构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3.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| 第65-68页 |
4.3.3 系统发育和表型变异分析 | 第68-73页 |
4.3.4 核苷酸多态性及中性检验 | 第73-75页 |
4.3.5 基因单倍型分析 | 第75-78页 |
4.3.6 水稻驯化时间估算 | 第78-79页 |
第四节 讨论 | 第79-84页 |
4.4.1 水稻粒宽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| 第79-80页 |
4.4.2 粒形基因驯化模式和水稻的起源方式 | 第80-82页 |
4.4.3 中国水稻起源和驯化历史 | 第82-84页 |
第五章 基于民族文化的水稻驯化传播研究 | 第84-106页 |
第一节 引言 | 第84-85页 |
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| 第85-86页 |
5.2.1 资料收集 | 第85页 |
5.2.2 文献研究 | 第85页 |
5.2.3 案例分析 | 第85-86页 |
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| 第86-100页 |
5.3.1 新石器时代原始稻作文化研究 | 第86-92页 |
5.3.1.1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稻作文化 | 第87-89页 |
5.3.1.2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稻作文化 | 第89-90页 |
5.3.1.3 黄淮流域新石器时代原始稻作文化 | 第90-92页 |
5.3.1.4 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稻作文化 | 第92页 |
5.3.2 案例分析—壮族的稻作文化 | 第92-100页 |
5.3.2.1 壮族丰富的稻作文化 | 第92-98页 |
5.3.2.2 与稻作文化相关的壮族神话传说 | 第98-99页 |
5.3.2.3 大石铲文化 | 第99-100页 |
第四节 讨论 | 第100-106页 |
5.4.1 新石器时代原始稻作农业文化发展与传播 | 第100-101页 |
5.4.2 壮族那文化与水稻驯化传播关系 | 第101-104页 |
5.4.3 壮族那文化与其他水稻种植民族稻作文化的关系 | 第104-106页 |
第六章 全文讨论、结论与展望 | 第106-112页 |
第一节 讨论与结论 | 第106-110页 |
6.1.1 中国水稻的起源地 | 第106-107页 |
6.1.2 籼稻和粳稻的起源方式 | 第107-108页 |
6.1.3 籼稻和粳稻的驯化时间 | 第108-109页 |
6.1.4 籼稻和粳稻的驯化传播过程 | 第109-110页 |
第二节 展望 | 第110-112页 |
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34页 |
附表1的参考文献 | 第134-139页 |
附表2的参考文献 | 第139-143页 |
英文缩略词 | 第143-144页 |
附录 | 第144-180页 |
致谢 | 第180-1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