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药理学论文--中药药性学论文

茶性、茶效与茶用的文献研究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前言第13-15页
第1部分 综述:茶叶药理作用及应用的研究进展第15-19页
    1.1 茶叶药理作用及应用的古代文献研究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茶叶功效的古代文献研究概况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茶叶养生保健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5-16页
    1.2 茶叶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的的实验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茶叶的功能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茶保健品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第17页
    1.3 小结第17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7-19页
第2部分 茶效记载与含茶药方应用概况第19-71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研究资料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本草文献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历代方书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关键词选择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 纳入与排除标准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纳入标准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排除标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文献整理与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草文献整理与分析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含茶药方整理与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2 结果统计与分析第22-7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秦汉至隋(公元前220年~公元618年)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《本草经集注》中的"苦菜"与"茗"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敦煌本《本草经集注》中的"荼茗"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唐及五代(618年~960年)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本草文献中茶效记载概况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唐代含茶药方应用概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宋金元时期(907年~1368年)第27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本草文献中茶效记载概况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宋代含茶药方应用概况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明代(1368年~1644年)第36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本草文献中茶效记载概况第36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明代含茶药方应用概况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清代(1644年~1911年)第52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1 本草文献中茶效记载概况第52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2 清代含茶药方应用分析第68-71页
第3部分 讨论与分析第71-109页
    1 本草和方书中茶叶种类考第71-81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各类茶的起源与发展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绿茶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黄茶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黑茶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 白茶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 红茶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6 青茶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本草和方书中茶名归类第75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绿茶类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其它类茶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小结第80-81页
    2 茶性寒温之辩第81-8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"诸茶皆性寒"考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茶性寒凉是医家的普遍认识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茶性苦寒,善清热降火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饮茶过多,寒胃伐脾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饮茶不慎,寒入肾经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"温性茶"的立论与争议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蒙顶茶或非茶,"性温"源自道教传说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武夷茶性寒性温记载并存,"性温"说源于地方志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普洱茶性寒性温记载并存,"性温"说源于地方志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安化茶性寒温记载并存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"红茶性温"说源于日本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茶叶"发酵"辩误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发酵不是药性寒温的决定因素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小结第89页
    3 茶叶功效及其应用分析第8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茶叶的功效分析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诸茶叶的一般功效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绿茶的功效举隅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黑茶的功效举隅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4 青茶的功效举隅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 红茶的功效举隅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6 对不同类茶叶功效的现代认识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茶叶的主治病证分析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茶叶治头痛的分析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茶叶治眼疾的分析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茶叶治疮疡的分析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茶叶治痢疾的分析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茶叶的应用分析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茶的食用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茶的饮用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茶的药用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小结第99-100页
    4 "服药不饮茶"考辩第100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1 传统"服药不饮茶"考辩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 "服药不饮茶"非中医说法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 "茶即药"但非"万病之药"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 个别药物“忌茶”机理待考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现代"服药不饮茶"考辩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 茶与铁剂的相互作用辨析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 茶与抗生素的相互作用辨析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小结第104-105页
    5 "茶解药毒"考辩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1 "神农得茶解毒"说之《本草》出处难考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 历代《本草》未见"神农得茶解毒"说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 明清医家质疑"神农尝百草"创建医药说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 茶"解药毒"考辩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 茶"解药毒"见于宋代《圣济总录》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 茶"解药毒"机理的探讨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 小结第108-109页
第4部分 结语第109-112页
    1 对茶叶性味归经的整体认识第109页
    2 对茶叶功效和主治病证的认识第109页
    3 对合理饮茶的整体认识第109-110页
    4 本研究的价值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1 对茶性寒温问题进行分析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2 对茶叶功效和主治病证进行分析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对饮茶宜忌和合理饮茶问题的考辩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4 对"服药不饮茶"问题的考辩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5 对茶"解药毒"问题的考辩第111页
    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11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26页
致谢第126-127页
个人简历第127页

论文共12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脑—肠互动研究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ZXY对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外周作用机制
下一篇: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