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编大学生批判性思维问卷的修订与施测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6页 |
·引言 | 第9-10页 |
·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基本界定 | 第10-12页 |
·对批判性思维的感性认识 | 第10页 |
·批判性思维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与对比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对批判性思维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概况 | 第12-16页 |
·代表人物与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·测评工具概况 | 第14-15页 |
·批判性思维培养概况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原因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页 |
·研究的主要原因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本研究的前期基础 | 第19-26页 |
·结构构建和问卷编制的意义 | 第19-21页 |
·结构构建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·问卷编制的意义 | 第20-21页 |
·结构构建和问卷编制的过程 | 第21-23页 |
·结构构建过程 | 第21-22页 |
·问卷编制的过程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获得的阶段性成果 | 第23-26页 |
·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结构的初步形成 | 第23-24页 |
·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初始问卷的形成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问卷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| 第26-38页 |
·问卷修订的两个原则与两个标准 | 第26-27页 |
·问卷修订的受测者信息反馈原则和数据分析原则 | 第26页 |
·问卷修订的因素分析标准和项目分析标准 | 第26-27页 |
·问卷的三次修订 | 第27-29页 |
·初始问卷的第一次修订 | 第27-28页 |
·二次问卷的进一步修订 | 第28页 |
·三次问卷的进一步修订 | 第28-29页 |
·问卷修订过程中的信度检验 | 第29-31页 |
·问卷内部一致性检验用到的两种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信度检验的数据来源与结果 | 第30-31页 |
·问卷修订过程中的效度检验 | 第31-36页 |
·内容效度 | 第31-32页 |
·区分效度 | 第32-33页 |
·实证效度 | 第33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·问卷修订工作小结 | 第36页 |
·问卷信度检验小结 | 第36-37页 |
·效度检验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五章 问卷的施测与结果分析 | 第38-54页 |
·两次测试概况 | 第38-41页 |
·汕头大学样本测试 | 第38-39页 |
·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样本测试 | 第39-41页 |
·汕头大学样本的测试结果 | 第41-48页 |
·不同年级间的比较 | 第41页 |
·不同专业间的比较 | 第41-44页 |
·不同学院间的比较 | 第44-47页 |
·性别间的比较 | 第47页 |
·测试结果小结 | 第47-48页 |
·高三年级样本的测试结果 | 第48-49页 |
·文理科间的比较 | 第48-49页 |
·性别间的比较 | 第49页 |
·高中样本测试结果小结 | 第49页 |
·测试结果分析与对策 | 第49-54页 |
·大学样本和高中样本的总体比较 | 第49-50页 |
·大学样本、重点班、非重点班三部分的比较 | 第50-52页 |
·测试情况总结 | 第52-53页 |
·原因分析和培养对策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54-59页 |
·总体讨论 | 第54-56页 |
·关于问卷修订过程的讨论 | 第54页 |
·关于问卷信效度检验的讨论 | 第54-55页 |
·关于测试结果的讨论 | 第55-56页 |
·结论 | 第56-57页 |
·主要贡献与不足 | 第57-58页 |
·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