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(一)概念隐喻 | 第10-11页 |
(二)概念隐喻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方位隐喻被称为“Orientational Metaphors”。 | 第11页 |
2.结构隐喻被称为“Structural Metaphor”。 | 第11-12页 |
3.实体隐喻被称为“Ontological Metaphor”。 | 第12页 |
(三)《诗经》的历史地位 | 第12-13页 |
(四)概念隐喻视角下《诗经》解读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《诗经》中典型的隐喻类型 | 第14-23页 |
(一)植物 | 第15-17页 |
1.爱情 | 第15-16页 |
2.阶级 | 第16-17页 |
3.时间 | 第17页 |
(二)动物 | 第17-21页 |
1.爱情 | 第17-18页 |
2.阶级 | 第18-21页 |
(三)昆虫 | 第21页 |
1.阶级: | 第21页 |
2.时间流逝 | 第21页 |
(四)气候 | 第21-23页 |
1.爱情 | 第21-22页 |
2.阶级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《诗经》的隐喻认知 | 第23-27页 |
(一)植物的概念隐喻 | 第23-24页 |
1.植物与人的内在联系 | 第23-24页 |
2.植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 | 第24页 |
3.植物与时间的内在联系 | 第24页 |
(二)动物的概念隐喻 | 第24-25页 |
1.爱情中的动物层级较弱 | 第25页 |
2.阶级中动物层级较强 | 第25页 |
(三)昆虫的概念隐喻 | 第25-26页 |
1.用昆虫的特点描述美人 | 第25-26页 |
2.阶级: | 第26页 |
3.时间流逝 | 第26页 |
(四)气候的概念隐喻 | 第26-27页 |
第四章 《诗经》中的隐喻成因 | 第27-30页 |
(一)隐喻具有生成新意义的能力 | 第27页 |
(二)始源域和目标域间的相似,引发的经验迁移 | 第27-28页 |
(三)语言的多义造就了隐喻,思维的整合形成了隐喻和转喻 | 第28-30页 |
结语 | 第30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