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家畜论文--牛论文

基于生理代谢、蛋白组学和菌群多样性解析热应激对泌乳奶牛的影响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缩略词第15-16页
第一章 引言第16-29页
    1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夏季热应激问题第16页
    2 奶牛热应激的概述及评判标准第16-17页
    3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热应激对奶牛碳水化合物、蛋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热应激对奶牛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热应激对奶牛蛋白代谢的影响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热应激对奶牛脂质代谢的影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热应激对奶牛激素和信号分子的影响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热应激对奶牛激素分泌的影响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热应激对奶牛信号分子的影响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4 热应激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 热应激抑制细胞生长、诱导细胞凋亡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 热应激对乳腺上皮细胞泌乳功能的影响第24页
    4 利用组学技术研究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 代谢组学技术揭示热应激奶牛的生物标记物和代谢通路变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2 蛋白组学技术揭示热应激奶牛的差异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第25-26页
    5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营养策略第26-27页
    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6.1 研究内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6.2 技术路线第28-29页
第二章 试验研究第29-87页
    试验一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中胰岛素、脂肪因子、AMP激活蛋白激酶和热休克信号分子的影响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1 前言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设计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饲养管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样品采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统计分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中激素水平和信号分子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不同程度热应激引起奶牛血液中热休克信号分子的变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中胰岛素、瘦素和脂联素浓度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中AMPK信号分子的影响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中HSF和HSPs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36-37页
    试验二 蛋白组学技术揭示持续热应激导致奶牛的炎症反应第37-49页
        1 前言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设计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饲养管理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样品采集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二维凝胶电泳(2-DE)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一维等电聚焦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二维凝胶电泳(2-DE)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蛋白酶解和质谱鉴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蛋白印迹(Western blot)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促炎症因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统计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指标、生产性能和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差异蛋白的分析和鉴定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甲状腺转运蛋白的蛋白印迹验证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促炎症因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 角蛋白Ⅱ型细胞骨架蛋白3-样蛋白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 蛋白HP-25同系物1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 甲肝病毒细胞受体1-N末端结构域包含蛋白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 蛋白HP-25同系物2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5 甲状腺转运蛋白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持续热应激引起奶牛血浆中促炎症因子升高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48-49页
    试验三 iTRAQ血浆蛋白组学技术揭示热应激奶牛的免疫反应、补体和凝血因子信号通路的变化第49-68页
        1 前言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设计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饲养管理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样品采集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高丰度蛋白去除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蛋白酶解和iTRAQ标记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强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液相色谱-电喷雾串联质谱法(LC-ESI-MS/MS)分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蛋白的鉴定和定量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9 差异蛋白的验证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54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去除高丰度蛋白前后的SDS-PAGE分析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热应激奶牛血浆中差异蛋白的鉴定和定量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去除高丰度蛋白的作用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热应激导致奶牛免疫损伤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热应激引起奶牛血浆中的补体和凝血因子信号通路发生变化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 结合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奶牛热应激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 脂联素和硒蛋白P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67-68页
    试验四 夏季突然降温对热应激奶牛的影响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1 前言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设计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饲养管理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样品采集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高丰度蛋白去除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蛋白酶解和iTRAQ标记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强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液相色谱-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分析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蛋白的鉴定和定量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夏季突然降温对热应激奶牛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血浆中差异蛋白的鉴定和定量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 血红蛋白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 脂多糖结合蛋白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 结合珠蛋白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73-74页
    试验五 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多样性揭示热应激引起奶牛采食行为的变化第74-87页
        1 前言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设计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饲养管理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样品采集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测定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瘤胃液乳酸和乳酸脱氢酶活测定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瘤胃液细菌DNA提取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PCR扩增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MiSeq测序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.1 PCR产物定量和均一化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.2 MiSeq文库构建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.3 MiSeq高通量测序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9 MiSeq测序数据处理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0 MiSeq测序数据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0.1 α多样性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0.2 β多样性分析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0.3 物种组成分析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1 统计分析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79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热应激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PCR扩增和MiSeq数据质控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α多样性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β多样性分析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物种组成分析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热应激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热应激对瘤胃菌群的影响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86-87页
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第87-89页
    1 结论第87页
    2 创新点第87-88页
    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88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100页
致谢第100-101页
个人简介第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积累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
下一篇:核黄素对北京鸭生长发育和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