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地方经济论文

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机制研究--基于空间经济计量

中文摘要第4-6页
英文摘要第6-7页
绪论第12-20页
    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选题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第二节 研究思路、结构与方法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研究思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研究结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研究方法第18-20页
第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与收敛性综述第20-56页
    第一节 相关概念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区域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经济增长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经济增长收敛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经济增长收敛基本类型第20-22页
    第二节 经济收敛性分析的理论基础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收敛性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新增长理论与收敛性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两大理论比较第26-27页
    第三节 经济收敛机制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经济收敛机制的争论历程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经济收敛的两大机制第29-30页
    第四节 经济收敛的一般机理第30-4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基本模型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条件收敛假说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基于技术扩散理论的技术赶超假说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基于非线性增长理论的俱乐部收敛假说第39-42页
    第五节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城市化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新制度经济学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新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溢出理论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外部性理论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结构主义第46-47页
    第六节 收敛性的实证研究第47-5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收敛性检验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收敛机制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文献评述第54-56页
第二章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分析框架第56-72页
    第一节 基本MRW分析框架第56-6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长期经济增长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短期经济增长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经济增长收敛的推演第62-63页
    第二节 内生化MRW分析框架第63-7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模型假定条件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模型的动态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模型的收敛性分析第68-72页
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检验方法与数据第72-85页
    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检验方法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传统检验方法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第73-76页
    第二节 变量与数据第76-8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数据来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变量解释第77-85页
第四章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析与σ收敛第85-104页
    第一节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化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变化第87页
    第二节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第87-9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第89-95页
    第三节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σ收敛第95-10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常用指标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结果分析第96-104页
第五章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β收敛分析第104-125页
    第一节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β收敛分析第104-11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计量模型构建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实证结果分析第105-110页
    第二节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分析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计量模型构建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实证结果分析第110-114页
    第三节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分析第11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基本MRW分析框架下条件β收敛第114-1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内生化MRW分析框架下条件β收敛第118-125页
第六章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机制分析第125-152页
    第一节 省级生产函数的估计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数据说明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省级生产函数的估计第126-127页
    第二节 新古典收敛机制在中国的适用性第12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资本边际产出的变动趋势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劳均资本的变动趋势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劳均资本的收敛性分析第131-139页
    第三节 新增长收敛机制在中国的适用性第139-14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TFP的变动趋势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TFP的收敛性分析第141-148页
    第四节 收敛机制的综合分析第148-15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总体情况的解释第14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σ收敛的解释第14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对β收敛的解释第149-152页
第七章 收敛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52-171页
    第一节 劳均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52-1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投资的重心变化第152-15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劳均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第153-15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劳均资本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第156-158页
    第二节 TFP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58-16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TFP的影响因素第159-16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TFP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第161-164页
    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收敛分析第164-17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城市化率的收敛性分析第164-16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市场化程度的收敛性分析第165-16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财政分权程度的收敛性分析第166-16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非农产业水平的收敛性分析第167-168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FDI的收敛性分析第168-171页
第八章 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启示与反思第171-179页
    第一节 资本收敛机制启示第171-17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差别化区域政策第171-17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提高中、西部的城市化率和FDI水平第173页
    第二节 TFP收敛机制启示第173-17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加强区域合作、改善创新环境第173-17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改善TFP的四大影响因素第174-177页
    第三节 几点反思第177-17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对外贸易未发挥作用的思考第177-17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FDI未发挥作用的思考第17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TFP空间溢出效应的思考第178-179页
结论与展望第179-183页
    一、主要结论第179-181页
    二、创新之处第181页
    三、未来研究展望第181-183页
参考文献第183-192页
附录第192-230页
    附表1 1993-2012年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GDP(亿元)第193-195页
    附表2 1993-2012年劳动力数量(万人)第195-197页
    附表3 1994-2012劳动力增长率第197-200页
    附表4 1993-2012年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劳均GDP(元/人)第200-202页
    附表5 1993-2012年物质资本投资率第202-205页
    附表6 1993-2012年人力资本投资率(人/万人)第205-207页
    附表7 1993-2012年FDI/GDP第207-210页
    附表8 1993-2012年财政分权指数第210-212页
    附表9 1993-2012年市场化指数第212-214页
    附表10 1993-2012年非农产业综合水平第214-217页
    附表11 1993-2012年对外贸易依存度第217-219页
    附表12 1993-2012年公里密度(公里/平方公里)第219-222页
    附表13 1993-2012年专利数(件)第222-224页
    附表14 1993-2012年经济密度(万人/平方公里)第224-227页
    附表15 1993-2012年城市化率第227-230页
后记第230-232页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32页

论文共23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: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与内镜治疗的荟萃分析
下一篇:双额叶挫裂伤恶化危险因素分析及不同手术方式疗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