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2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范围及内容 | 第13-15页 |
1.4.1 研究范围 | 第13-14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5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5-19页 |
1.5.1“人民公园”相关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5.2 新中国成立后30年园林营造相关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5.3 新中国成立后30年园林政策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6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
1.6.2 实地调研法 | 第20页 |
1.6.3 个案研究法 | 第20-21页 |
1.7 论文框架 | 第21-22页 |
2 人民公园概览 | 第22-29页 |
2.1 人民公园产生的背景 | 第22-23页 |
2.1.1“人民”的概念 | 第22页 |
2.1.2 人民公园的出现 | 第22-23页 |
2.2 人民公园个案分布 | 第23-26页 |
2.2.1 地理分布 | 第23-24页 |
2.2.2 时期分布 | 第24-26页 |
2.3 人民公园的分类 | 第26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百废待兴:三年恢复时期的人民公园(1949-1952) | 第29-55页 |
3.1 近代文化与政治的遗产 | 第29-41页 |
3.1.1 公园初建的历史渊源 | 第29-33页 |
3.1.2 园林营造的特色 | 第33-37页 |
3.1.3 纪念物 | 第37-41页 |
3.2 公园更名与新的社会价值 | 第41-44页 |
3.2.1 公园更名及其内涵 | 第41-42页 |
3.2.2 新公园,新面貌 | 第42-44页 |
3.3 政府官员介入之营造契机 | 第44-46页 |
3.3.1 领导题词与园林新风 | 第44-45页 |
3.3.2 首长关切与公园发展 | 第45页 |
3.3.3 政府支持与公园整治 | 第45-46页 |
3.4 公园营造特征与社会、文化内涵 | 第46-54页 |
3.4.1 群众运动与公园建设 | 第46页 |
3.4.2 公园营造的新内涵 | 第46-53页 |
3.4.3 园内活动 | 第53-5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4 学习苏联:“一五计划”时期的人民公园(1953-1957) | 第55-64页 |
4.1 经济稳定发展背景下的公园建设 | 第55-60页 |
4.1.1 公园各类设施的添设与多样丰富化 | 第55-57页 |
4.1.2 公园设计与地方特色 | 第57-58页 |
4.1.3 革命纪念物营造 | 第58-60页 |
4.2 苏联模式的文化休息公园 | 第60-62页 |
4.2.1 公园的功能分区 | 第60页 |
4.2.2 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| 第60-62页 |
4.3 新中国政治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| 第62-63页 |
4.3.1 匾额和书法传统与新政治 | 第62-63页 |
4.3.2 挖湖堆山、山水格局的传统与新政治 | 第6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5 共产蓝图:大跃进及经济调整时期的人民公园(1958-1965) | 第64-73页 |
5.1“大跃进”高潮下的公园建设 | 第65-68页 |
5.1.1 群众运动与园林绿化 | 第65页 |
5.1.2 传统造园形式与新公园 | 第65-68页 |
5.1.3 公园中的动物园 | 第68页 |
5.2 经济调整时期的公园建设 | 第68-71页 |
5.2.1 公园园容的增补调整 | 第68-70页 |
5.2.2 公园设施的添补完善 | 第70-71页 |
5.3 领导人参与与新公园文化 | 第71-72页 |
5.3.1 传统植物造园要素的新内涵 | 第71页 |
5.3.2 传统匾额造园要素的新内涵 | 第71-7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6 红色园林:文化大革命及其尾声时期的人民公园(1966-1978) | 第73-78页 |
6.1 “文化大革命”中的普遍破坏 | 第73-75页 |
6.1.1 园内景观尽失 | 第73-74页 |
6.1.2 公园设施被毁 | 第74页 |
6.1.3 公园改作他用 | 第74-75页 |
6.2“文革”高潮后公园建设的逐步恢复 | 第75-77页 |
6.2.1 改造园内景观 | 第75-76页 |
6.2.2 修复园内设施 | 第76-77页 |
6.2.3 园内活动 | 第77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7 人民公园历史变迁过程、影响因素及时代意义 | 第78-91页 |
7.1 人民公园的历史变迁过程 | 第78-85页 |
7.1.1 人民公园造园思想理念的历史变迁 | 第78-80页 |
7.1.2 功能布局及园景设施的历史变迁 | 第80-82页 |
7.1.3 城市角色及使用情况的历史变迁 | 第82-85页 |
7.2 人民公园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| 第85-89页 |
7.2.1 政治因素 | 第86页 |
7.2.2 经济因素 | 第86-87页 |
7.2.3 社会因素 | 第87-88页 |
7.2.4 文化因素 | 第88-89页 |
7.3 人民公园的时代意义 | 第89-90页 |
7.3.1 强化国民意识 | 第89页 |
7.3.2 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 | 第89-90页 |
7.3.3 意识形态与时代特色 | 第90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8 总结与展望 | 第91-94页 |
8.1 研究总结 | 第91-93页 |
8.2 不足与展望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9页 |
图片来源 | 第99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