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表 | 第5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前言 | 第14-16页 |
文献回顾 | 第16-26页 |
1 前交叉韧带的形态、解剖及功能概述 | 第16页 |
2 前交叉韧带损伤机制 | 第16-17页 |
3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| 第17-18页 |
4 移植物的选择 | 第18-20页 |
4.1 骨-髌腱-骨 | 第18页 |
4.2 腘绳肌腱 | 第18-19页 |
4.3 异体移植物 | 第19页 |
4.4 人工移植物 | 第19-20页 |
5 新来源-腓骨长肌腱的解剖形态、力学特性及作用 | 第20-21页 |
5.1 PLT解剖 | 第20-21页 |
5.2 PLT功能作用 | 第21页 |
5.2.1 发挥使足跖屈及外翻作用 | 第21页 |
5.2.2 维持足弓形态 | 第21页 |
5.2.3 控制身体平衡 | 第21页 |
5.2.4 与慢性踝关节不稳相关 | 第21页 |
6 利用自体PLT移植重建ACL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| 第21-23页 |
7 足底压力测试 | 第23-26页 |
7.1 步态分析及足底压力测试的意义 | 第23页 |
7.2 足底压力测试的优势 | 第23-24页 |
7.3 步态周期 | 第24-26页 |
7.3.1 支撑相/期(站立相/期) | 第24-25页 |
7.3.2 摆动相 | 第25页 |
7.3.3 单支撑相与双支撑相 | 第25-26页 |
第一部分 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动态足底压力变化特征分析 | 第26-38页 |
1 资料与方法 | 第27-30页 |
1.1 一般资料 | 第27-28页 |
1.2 测试仪器与设备 | 第28页 |
1.3 测试程序及数据采集 | 第28-29页 |
1.4 主要观察指标 | 第29页 |
1.5 统计学分析 | 第29-30页 |
2 结果 | 第30-36页 |
2.1 单足支撑相时长及各阶段所占支撑相百分比 | 第30-32页 |
2.2 全足及各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力 | 第32-33页 |
2.3 全足及各测定区域达峰值压力时间 | 第33-34页 |
2.4 全足及各测定区域冲量 | 第34-35页 |
2.5 各测定区域的平均峰值压强 | 第35-36页 |
3 讨论 | 第36-38页 |
第二部分 半腱肌腱与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足底压力比较分析 | 第38-56页 |
1 一般资料 | 第39-40页 |
2 方法 | 第40-43页 |
2.1 患者准备 | 第40页 |
2.2 麻醉准备 | 第40页 |
2.3 手术方法 | 第40-42页 |
2.4 术后功能康复锻炼方案 | 第42-43页 |
2.5 测试程序及数据采集 | 第43页 |
2.6 主要随访观察指标 | 第43页 |
2.7 统计学分析 | 第43页 |
3 结果 | 第43-51页 |
3.1 基本情况 | 第43-44页 |
3.2 全足及各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力 | 第44-46页 |
3.3 全足及各测定区域达到其峰值压力时间分布 | 第46-47页 |
3.4 全足及各测定区域冲量分布 | 第47-49页 |
3.5 各测定区域的平均峰值压强 | 第49-51页 |
4 讨论 | 第51-56页 |
小结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5页 |
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