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追忆似水年华》的病态心理分析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11-14页 |
一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二、论题的理论依据 | 第12-13页 |
三、论题的意义和局限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马塞尔——普鲁斯特的显性生存书写 | 第14-28页 |
第一节 马塞尔的“牢笼” | 第15-21页 |
一、马塞尔自身的“牢笼” | 第15-17页 |
二、马塞尔的他者“牢笼” | 第17-21页 |
第二节 马塞尔的“全景敞视监狱” | 第21-28页 |
一、马塞尔的“监狱” | 第22-24页 |
二、马塞尔对阿尔贝蒂娜的“规训与惩罚” | 第24-28页 |
第二章 夏吕斯——普鲁斯特的隐性生存书写 | 第28-43页 |
第一节 夏吕斯的“非正常” | 第28-32页 |
一、夏吕斯的“疯狂” | 第29-31页 |
二、夏吕斯的“同性恋”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夏吕斯的受虐倾向与极限体验 | 第32-37页 |
一、夏吕斯的受虐倾向 | 第33-35页 |
二、夏吕斯的极限体验 | 第35-37页 |
第三节 夏吕斯的真实面目 | 第37-43页 |
第三章 普鲁斯特的病态心理书写及其原因 | 第43-59页 |
第一节 显性和隐性并存——普鲁斯特的个人生存书写 | 第43-50页 |
一、普鲁斯特的显性形象 | 第43-45页 |
二、普鲁斯特的隐性形象 | 第45-48页 |
三、真实的普鲁斯特 | 第48-50页 |
第二节 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心理书写 | 第50-56页 |
一、心理书写的背景 | 第50-52页 |
二、心理书写的勇气 | 第52-56页 |
第三节 导向生存美学的审美书写 | 第56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后记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