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二氧化碳的减排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2.1 物理贮存法 | 第15-16页 |
1.2.2 化学吸收法 | 第16页 |
1.2.3 生物吸收法 | 第16-17页 |
1.3 蓝藻固定烟道废气中的CO_2 | 第17-21页 |
1.3.1 蓝藻固碳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7-18页 |
1.3.2 蓝藻的光合作用固碳 | 第18-21页 |
1.4 蓝藻生物固碳及生产重组蛋白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1.4.1 基因工程重组蓝藻 | 第21-24页 |
1.4.2 聚球藻PCC 7002(Synechococcus sp. PCC 7002) | 第24页 |
1.5 海带多糖酶(laminarinase)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1.6 蓝藻固碳工艺 | 第25-35页 |
1.6.1 光生物反应器(PBR) | 第25-32页 |
1.6.2 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32-35页 |
1.7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5-36页 |
1.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36-37页 |
1.8.1 研究内容 | 第36页 |
1.8.2 技术路线 | 第36-37页 |
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7-50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37-40页 |
2.1.1 藻种和质粒 | 第37页 |
2.1.2 培养基及配制试剂 | 第37-40页 |
2.2 仪器设备 | 第40页 |
2.3 试验测量方法 | 第40-43页 |
2.3.1 培养基及试验设备的灭菌 | 第40-41页 |
2.3.2 藻种的保藏和活化 | 第41页 |
2.3.3 藻种的培养 | 第41页 |
2.3.4 废弃藻液的处置 | 第41页 |
2.3.5 pH值的测定 | 第41-42页 |
2.3.6 光照强度的测定 | 第42页 |
2.3.7 通气量的测定 | 第42页 |
2.3.8 Lam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| 第42页 |
2.3.9 重组内切 β-1,3 葡聚糖酶的纯化 | 第42-43页 |
2.3.10 生物质内碳含量的测定 | 第43页 |
2.4 分析计算方法 | 第43-50页 |
2.4.1 藻细胞干重的测定 | 第43页 |
2.4.2 比生长速率 | 第43-44页 |
2.4.3 Logistics生长模型 | 第44页 |
2.4.4 细胞倍增时间 | 第44页 |
2.4.5 生物质生产速率 | 第44页 |
2.4.6 海带多糖酶活性的测定 | 第44-45页 |
2.4.7 溶解的CO_2的测定 | 第45页 |
2.4.8 反应器内气泡大小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2.4.9 体积含气率的测定 | 第46页 |
2.4.10 气液比表面积 | 第46页 |
2.4.11 气液混合时间的测定 | 第46-47页 |
2.4.12 水体中总无机碳的计算 | 第47-48页 |
2.4.13 气液传质系数kLa | 第48-49页 |
2.4.14 CO_2固定速率 | 第49-50页 |
第3章 LamA基因在重组聚球藻PCC 7002 中的表达及重组海带多糖酶的理化特性 | 第50-55页 |
3.1 前言 | 第50页 |
3.2 Lam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| 第50-51页 |
3.3 温度对海带多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4 pH对内切 β-1,3 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3.5 内切 β-1,3 葡聚糖酶的热稳定性 | 第53-5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4章 改良型SPBR的设计与培养条件优化 | 第55-76页 |
4.1 前言 | 第55页 |
4.2 微藻培养系统的构建 | 第55-57页 |
4.2.1 改良型SPBR主要设计思路及结构 | 第55-56页 |
4.2.2 聚球藻SPBR培养系统的构建 | 第56-57页 |
4.3 SPBR反应器的气液传质研究 | 第57-63页 |
4.3.1 进气量对气泡大小、含气率和混合时间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.3.2 不同进气量对聚球藻生长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4.3.3 不同进气量对聚球藻生长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4.4 光照强度、温度和CO_2浓度对重组聚球藻生长的影响 | 第63-72页 |
4.4.1 改良型SPBR培养重组聚球藻X_(max)和μ_(max)的最优化运行条件设计 | 第63-68页 |
4.4.2 高光照强度对重组聚球藻生长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.4.3 光暗周期对微藻生长和碳吸收速率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4.5 改良型SPBR性能分析 | 第72-7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5章 耐高浓度CO_2重组聚球藻的培养驯化及产海带多糖酶特性 | 第76-89页 |
5.1 前言 | 第76页 |
5.2 进气中高浓度CO_2对重组聚球藻生长的影响 | 第76-81页 |
5.2.1 不同CO_2浓度下重组聚球藻动力学参数及生长曲线 | 第76-79页 |
5.2.2 进气中CO_2浓度对pH的影响 | 第79-81页 |
5.3 进气中CO_2浓度对产重组海带多糖酶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5.4 pH调节法对重组聚球藻生长的影响 | 第82-85页 |
5.5 高浓度CO_2梯度驯化对重组聚球藻生长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5.6 pH控制和高浓度CO_2梯度驯化对重组海带多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9-92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89-90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90页 |
6.3 建议 | 第90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
附录 | 第102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