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代婚姻年龄问题研究及当代意义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5页 |
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1-12页 |
三 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四 研究重点与创新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婚姻年龄的概念分析 | 第15-17页 |
第一节 婚姻年龄的定义 | 第15页 |
第二节 结婚年龄与成人的关系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古代婚龄年龄立法的历史变迁 | 第17-27页 |
第一节 西周——秦朝 | 第17-20页 |
一 西周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17-18页 |
二 春秋战国时期婚姻年龄的规定 | 第18-19页 |
三 秦朝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汉代—唐朝 | 第20-22页 |
一 汉代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20页 |
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20-21页 |
三 唐朝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宋朝—清朝 | 第22-27页 |
一 宋朝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22页 |
二 西夏、辽、金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22-23页 |
三 元朝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23-24页 |
四 明朝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24-25页 |
五 清朝婚姻年龄的立法规定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古代婚姻年龄的立法特征及形成原因 | 第27-32页 |
第一节 古代婚姻年龄的立法特征 | 第27-29页 |
一 上限型(或强制型)的婚姻年龄立法特征 | 第27-28页 |
二 下限型(或非强制型)的婚姻年龄立法特征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影响我国古代婚姻年龄立法的因素 | 第29-32页 |
一 政治因素对婚姻年龄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二 经济因素对婚姻年龄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三 传统文化影响婚姻年龄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婚龄立法与实践的统一和偏离 | 第32-36页 |
第一节 婚姻年龄立法与实践的统一 | 第32-33页 |
一 六礼中的问名 | 第32页 |
二 问名的保障措施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婚龄年龄立法与实践的偏离 | 第33-36页 |
一 低于法定婚龄成婚 | 第33-34页 |
二 民间男子不娶妻问题 | 第34页 |
三 民间女子不婚、晚婚问题 | 第34-36页 |
第五章 我国古代婚姻年龄立法的历史评价 | 第36-40页 |
第一节 法定婚姻年龄的局限性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古代法定婚姻年龄低龄化的合理性 | 第37-40页 |
第六章 我国现阶段法定婚龄的现状 | 第40-44页 |
第一节 我国当前法定婚龄的立法现状 | 第40-42页 |
一 我国(大陆地区)法定婚龄的现状 | 第40-41页 |
二 我国特区及台湾地区有关婚姻年龄的规定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我国当前法定婚姻年龄的实践现状 | 第42-44页 |
一 事实婚姻不利于合法权益保护 | 第42页 |
二 晚婚晚育格局基本形成 | 第42-44页 |
第七章 降低法定婚姻年龄的合理性与立法建议 | 第44-48页 |
一 从法理角度探析 | 第44-45页 |
二 从传统民族文化角度探析 | 第45-46页 |
三 从传统婚龄的社会实践探析 | 第46页 |
四 从域外立法现状探析 | 第46-47页 |
五 降低法定婚龄的立法建议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