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9-10页 |
1.5 创新与不足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1-13页 |
2.1.1 航运中心的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2.1.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| 第12页 |
2.1.3 梯度推进理论 | 第12-13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2.2.1 关于航运中心建设理论的文献回顾 | 第13-14页 |
2.2.2 关于开放型经济的文献回顾 | 第14页 |
2.2.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文献回顾 | 第14-16页 |
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建设现状 | 第16-28页 |
3.1 长江经济带提出背景及发展现状 | 第16-19页 |
3.1.1 长江经济带的提出背景 | 第16-17页 |
3.1.2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| 第17-19页 |
3.2 长江经济带的优势 | 第19-20页 |
3.2.1 区位条件优越,交通运输便捷 | 第19页 |
3.2.2 自然资源丰富,开发潜力巨大 | 第19-20页 |
3.2.3 城市密集,工业基础雄厚 | 第20页 |
3.2.4 科技人才优势突出 | 第20页 |
3.3 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建设概况 | 第20-25页 |
3.3.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概况 | 第21-22页 |
3.3.2 南京区域物流航运中心发展概况 | 第22-23页 |
3.3.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建设概况 | 第23-24页 |
3.3.4 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建设概况 | 第24-25页 |
3.4 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8页 |
3.4.1 航运中心建设金融支持不足 | 第25-26页 |
3.4.2 集疏运体系建设不足 | 第26-27页 |
3.4.3 缺少面向国际的航运衍生品交易平台 | 第27页 |
3.4.4 港口集群效应不明显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建设下开放型经济的层次推进 | 第28-39页 |
4.1 开放型经济的概念 | 第28页 |
4.2 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8-33页 |
4.2.1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 | 第28-30页 |
4.2.2 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 | 第30-32页 |
4.2.3 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 | 第32-33页 |
4.3 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建设推动开放型经济层次发展的机理 | 第33-39页 |
4.3.1 航运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深度发展 | 第33-35页 |
4.3.2 航运服务的提升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| 第35页 |
4.3.3 航运中心建设促进吸引外商投资 | 第35-37页 |
4.3.4 产业由东向西转移,提升中西部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开放型经济层次发展对策 | 第39-43页 |
5.1 加强航运中心金融支持 | 第39-40页 |
5.1.1 拓宽航运企业的融资渠道 | 第39页 |
5.1.2 放松对金融领域的政策限制 | 第39页 |
5.1.3 加强航运保险业的发展 | 第39-40页 |
5.2 大力发展航运中心服务业 | 第40-41页 |
5.2.1 改善航运中心的投资环境,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 | 第40页 |
5.2.2 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,优化外资流向 | 第40-41页 |
5.3 促进航运中心与国际经济走廊对接,鼓励“走出去,引进来” | 第41页 |
5.4 打造自由港,推进自由贸易 | 第41-42页 |
5.5 创新长江经济带区域互动机制 | 第42-43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