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药用作物论文--菌类论文

那曲冬虫夏草菌株的分离、发酵及虫草多糖免疫功能评价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引言第11-12页
第1章 冬虫夏草及多糖的研究进展第12-21页
    1.1 冬虫夏草的历史记载第12页
    1.2 冬虫夏草的活性成分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多糖成分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核苷类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脂肪酸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氨基酸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其他第14页
    1.3 冬虫夏草无性型鉴定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冬虫夏草的生活史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鉴定冬虫夏草无性型阶段的依据和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4 虫草多糖的提取及测定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冬虫夏草多糖的结构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虫草多糖的提取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冬虫夏草多糖的测定第17页
    1.5 冬虫夏草多糖的医学功能研究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提高免疫力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抗氧化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抗肝纤维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保护肾脏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5 降血糖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6 抗放射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7 抗疲劳第20页
    1.6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第20-21页
第2章 菌株的筛选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1-31页
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材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培养基及试剂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仪器设备第21页
    2.2 试验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冬虫夏草菌株的分离纯化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菌种的鉴定第22页
    2.3 试验结果第22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冬虫夏草菌株的分离纯化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冬虫夏草菌株的鉴定第23-30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30-31页
第3章 发酵产多糖培养基及条件优化第31-40页
    3.1 试验材料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菌株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培养基及试剂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主要仪器第31页
    3.2 试验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种子液的制备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发酵培养基优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多糖的提取及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3.3 试验结果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氮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碳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无机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发酵条件优化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虫草多糖含量测定第38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38-40页
第4章 冬虫夏草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第40-46页
    4.1 试验材料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验材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培养基及试剂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主要仪器第40-41页
    4.2 试验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冬虫夏草菌丝体的制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热水浸提法提取冬虫夏草多糖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冬虫夏草多糖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虫草多糖含量测定第42页
    4.3 试验结果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热水浸提法提取虫草多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法第43-44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44-46页
第5章 冬虫夏草多糖的免疫学研究第46-55页
    5.1 试验材料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材料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试验培养基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主要仪器第46页
    5.2 试验方法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免疫机能指标[60-61]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测定第47-48页
    5.3 试验结果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免疫机能指标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测定第52-53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53-55页
结论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59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-60页
作者简介第60-61页
致谢第61-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三维模型匹配的单张图像物体深度恢复
下一篇: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