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基层法官行为模型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问题及其意义 | 第10-13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1、理论背景 | 第10-11页 |
2、现实背景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、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2、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中国乡村社会与基层法官行为模型 | 第13-20页 |
第一节 中国三类乡村社会形成的背景 | 第13-17页 |
1、自然地理环境 | 第13页 |
2、经济发展条件 | 第13-14页 |
3、文化社会背景 | 第14-17页 |
第二节 中国三类乡村社会与基层法官行为模型 | 第17-20页 |
1、中国三类乡村社会 | 第17-19页 |
2、中国乡村基层法官三大行为模型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乡村基层法官纯粹司法行为模型 | 第20-25页 |
第一节 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1、大陆法系理论 | 第20-21页 |
2、大陆法系理论在中国 | 第21-22页 |
3、纯粹司法行为模型中司法结构关系网的理论分析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现实条件 | 第23-25页 |
1、角色重组 | 第23-24页 |
2、职能重组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乡村基层法官的“反司法”行为模型 | 第25-29页 |
第一节 理论基础 | 第25-27页 |
1、国内理论研究 | 第25-26页 |
2、中华法系理论 | 第26页 |
3、反司法行为模型中乡村司法关系结构网的理论分析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社会条件 | 第27-29页 |
1、角色重组 | 第27-28页 |
2、职能重组 | 第28-29页 |
第五章 乡村基层法官混合司法行为模型 | 第29-36页 |
第一节 理论基础 | 第29-33页 |
1、英美法系理论 | 第29-30页 |
2、被“剥夺了司法权”的基层法官 | 第30-31页 |
3、为何是乡村干部? | 第31页 |
4、乡村干部在乡村司法关系结构网中的分析 | 第31-33页 |
5、重取“乡村司法权”的基层法官 | 第33页 |
第二节 社会条件 | 第33-36页 |
1、角色重组 | 第33-34页 |
2、职能条件 | 第34-36页 |
代结语:乡村基层法官司法知识技术的完善 | 第36-39页 |
1、人才选拔、管理制度之完善 | 第36-37页 |
2、地方性知识的获取、学习与传承技术之完善 | 第37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