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1.2 连云港地区软土工程特性 | 第10-13页 |
1.3 连云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进展 | 第13-17页 |
1.4 高速铁路软基处理新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双向搅拌粉喷桩技术原理及其改进 | 第20-33页 |
2.1 常规粉喷桩技术的发展与局限性 | 第20-21页 |
2.1.1 常规粉喷桩技术的发展 | 第20页 |
2.1.2 常规粉喷桩技术局限性 | 第20-21页 |
2.2 双向搅拌粉喷桩技术原理与施工机械 | 第21-30页 |
2.2.1 双向搅拌粉喷桩技术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2.2 双向搅拌粉喷桩施工机械 | 第22-27页 |
2.2.3 双向搅拌粉喷桩施工机械升级改进 | 第27-30页 |
2.3 双向搅拌粉喷桩施工工艺及改善 | 第30-32页 |
2.3.1 双向搅拌粉喷桩施工工艺 | 第30-31页 |
2.3.2 地下水位以上桩体成桩缺陷施工工艺改善 | 第31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灌云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| 第33-44页 |
3.1 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 | 第33-38页 |
3.1.1 补充勘察试验 | 第33-34页 |
3.1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1.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| 第37-38页 |
3.2 不同地基加固方案工程经济性对比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2.1 双向搅拌粉喷桩与常规粉喷桩经济性对比 | 第38-39页 |
3.2.2 双向搅拌粉喷桩与刚性桩经济性对比分析 | 第39页 |
3.2.3 不同处理深度时双向搅拌粉喷桩经济性评价 | 第39-41页 |
3.3 试验段软基加固与监测方案设计 | 第41-42页 |
3.3.1 软基加固方案 | 第41-42页 |
3.3.2 现场监测方案 | 第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双向搅拌粉喷桩成桩质量研究 | 第44-57页 |
4.1 室内水泥土配合比试验 | 第44-48页 |
4.1.1 试验方案与试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4.1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2 现场工艺性试桩试验 | 第48-50页 |
4.2.1 试桩试验方案 | 第49页 |
4.2.2 试桩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3 双向搅拌粉喷桩桩桩身质量评价分析 | 第50-55页 |
4.3.1 搅拌桩外观质量检查及搅拌均匀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3.2 现场芯样与配合比试验结果对比 | 第52-53页 |
4.3.3 单桩承载力比较 | 第53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双向搅拌粉喷桩荷载传递规律研究 | 第57-65页 |
5.1 双向搅拌粉喷桩身荷载传递规律现场试验 | 第57-60页 |
5.1.1 现场试验方案 | 第57-58页 |
5.1.2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8-60页 |
5.2 双向搅拌粉喷桩桩身荷载传递规律数值模拟 | 第60-64页 |
5.2.1 数值模拟方案 | 第60-61页 |
5.2.2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1-6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铁路路堤荷载下双向搅拌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数值模拟 | 第65-72页 |
6.1 PLAXIS有限元简介 | 第65-66页 |
6.2 数值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| 第66-68页 |
6.3 沉降计算模拟过程 | 第68页 |
6.4 模拟结果整理分析 | 第68-7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7.1 本文的结论 | 第72-73页 |
7.2 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研究课题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