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4页 |
1.2.1 老年心脑血管病医学、护理学相关研究 | 第9-11页 |
1.2.1.1 老年心脑血管病成因相关研究 | 第10页 |
1.2.1.2 对老年心脑血管病预防、治疗、护理的相关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1.3 对老年心血管病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 | 第11页 |
1.2.2 医务社会工作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介入服务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2.2.1 国外及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2.2 国内医务社会工作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3 文献综述评析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问题 | 第14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2 研究设计 | 第15-19页 |
2.1 核心概念设定 | 第15-16页 |
2.1.1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 | 第15页 |
2.1.2 焦虑情绪 | 第15-16页 |
2.1.3 个案工作 | 第16页 |
2.1.4 医务社会工作者 | 第16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2.2.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2.2 理性情绪疗法 | 第17页 |
2.2.3 系统视角 | 第17-18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3.1 文献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2.3.2 参与观察法 | 第18页 |
2.3.3 访谈法 | 第18-19页 |
2.4 研究分析框架 | 第19页 |
3 K医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焦虑问题 | 第19-23页 |
3.1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基本情况 | 第19-20页 |
3.2 焦虑情况调查 | 第20-21页 |
3.3 焦虑情绪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不良影响 | 第21-22页 |
3.4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| 第22-23页 |
4 医务社工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焦虑情绪的介入过程 | 第23-32页 |
4.1 以焦虑量表为媒介,建立专业关系 | 第23-25页 |
4.2 以系统视角为指导,搜集资料与诊断问题 | 第25-27页 |
4.3 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展开介入 | 第27-29页 |
4.3.1 寻找引发焦虑情绪的关键 | 第27页 |
4.3.2 认识非理性信念的危害 | 第27-28页 |
4.3.3 巩固理性信念 | 第28-29页 |
4.4 挖掘社会支持网络,巩固介入成果 | 第29-32页 |
4.4.1 发挥家庭支持性作用 | 第29-30页 |
4.4.2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联络 | 第30页 |
4.4.3 巩固介入成果及结案 | 第30-32页 |
5 介入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 | 第32-36页 |
5.1 介入过程评估 | 第32-34页 |
5.1.1 专业关系建立初期 | 第32页 |
5.1.2 资料搜集阶段 | 第32-33页 |
5.1.3 介入开展阶段 | 第33页 |
5.1.4 巩固及结案阶段 | 第33-34页 |
5.2 介入结果评估 | 第34-36页 |
5.2.1 医务社工自我评估 | 第34页 |
5.2.2 案主子女及主治医生的评估 | 第34-35页 |
5.2.3 案主评估 | 第35-36页 |
6 结论、反思与建议 | 第36-41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36-37页 |
6.1.1 医务社会工作对改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焦虑情绪、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良好成效 | 第36页 |
6.1.2 医务社工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焦虑情绪的介入策略 | 第36-37页 |
6.2 反思介入中的问题 | 第37-39页 |
6.2.1 社会认识度低,医院关注不足 | 第37页 |
6.2.2 行政事务繁重,工作缺乏独立性 | 第37-38页 |
6.2.3 编制紧张,人员流动性大 | 第38页 |
6.2.4 服务专业化水平偏低 | 第38-39页 |
6.3 建议 | 第39-41页 |
6.3.1 构建完善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| 第39页 |
6.3.2 不断推进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建设,提升人文“软实力” | 第39-40页 |
6.3.3 医务社工发挥参与治疗主动性,促进提升服务水平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