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2.1 彩色图像矩 | 第14-15页 |
1.2.2 彩色图像加密算法 | 第15-17页 |
1.2.3 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| 第17-18页 |
1.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| 第18-20页 |
1.3.1 主要工作 | 第18-19页 |
1.3.2 内容安排 | 第19-20页 |
1.4 参考文献 | 第20-26页 |
第二章 彩色图像颜色空间及四元数基础理论 | 第26-34页 |
2.1 彩色图像表示 | 第26-27页 |
2.1.1 RGB彩色模型 | 第26页 |
2.1.2 YIQ彩色模型 | 第26页 |
2.1.3 YCbCr彩色模型 | 第26-27页 |
2.1.4 索引格式表示 | 第27页 |
2.2 四元数相关理论 | 第27-31页 |
2.2.1 四元数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2.2 四元数矩阵运算 | 第29页 |
2.2.3 四元数Fourier变换及卷积运算 | 第29-3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1页 |
2.4 参考文献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四元数Bessel-Fourier矩及其不变量在彩色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| 第34-56页 |
3.1 引言 | 第34-40页 |
3.1.1 灰度图像矩 | 第34-35页 |
3.1.2 彩色图像的四元数矩及其不变量 | 第35-40页 |
3.2 四元数Bessel-Fourier矩 | 第40-42页 |
3.2.1 四元数Bessel-Fourier矩的定义 | 第40-41页 |
3.2.2 四元数Bessel-Fourier矩的计算 | 第41-42页 |
3.3 基于四元数正交矩的旋转角度估计及特征描述子 | 第42-45页 |
3.3.1 四元数正交矩相位信息的作用 | 第42-44页 |
3.3.2 旋转角度估计及特征描述子 | 第44-45页 |
3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5-52页 |
3.4.1 彩色图像重建 | 第46-49页 |
3.4.2 旋转角度估计 | 第49-50页 |
3.4.3 彩色目标识别 | 第50-5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3.6 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第四章 基于局部特征和集成学习的鲁棒彩色人脸识别 | 第56-72页 |
4.1 引言 | 第56-57页 |
4.2 彩色图像局部特征描述 | 第57-60页 |
4.2.1 图像分块 | 第57页 |
4.2.2 特征提取 | 第57-60页 |
4.3 分类器 | 第60-61页 |
4.3.1 基于欧式距离的最近邻分类器 | 第60页 |
4.3.2 集成学习的分类器 | 第60-61页 |
4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1-68页 |
4.4.1 基于局部QPZMs的彩色人脸识别 | 第62-63页 |
4.4.2 基于熵的局部自适应QPZMs的彩色人脸识别 | 第63-66页 |
4.4.3 基于局部Q2DPCA的彩色人脸识别 | 第66-68页 |
4.4.4 算法比较与分析 | 第6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4.6 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第五章 四元数Gyrator变换及其在彩色图像加密中的应用 | 第72-95页 |
5.1 引言 | 第72-73页 |
5.2 四元数Gyrator变换 | 第73-76页 |
5.2.1 四元数Gyrator变换的定义 | 第73页 |
5.2.2 四元数Gyrator变换与四元数Fourier变换的关系 | 第73-74页 |
5.2.3 四元数Gyratorr变换数值算法 | 第74-76页 |
5.3 基于四元数Gyrator变换的彩色图像加密算法 | 第76-80页 |
5.3.1 基于双随机相位的彩色图像加密算法 | 第76-77页 |
5.3.2 基于相位迭代恢复的双彩色图像加密算法 | 第77-79页 |
5.3.3 彩色/灰度图像的混合加密算法 | 第79-80页 |
5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80-92页 |
5.4.1 四元数Gyrator变换算法的性能 | 第82页 |
5.4.2 单彩色图像加密算法的性能 | 第82-86页 |
5.4.3 双彩色图像加密算法的性能 | 第86-9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2页 |
5.6 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第六章 融合加密技术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| 第95-122页 |
6.1 引言 | 第95-96页 |
6.1.1 可视密码理论 | 第95-96页 |
6.1.2 融合加密技术的灰度图像水印算法 | 第96页 |
6.2 基于四元数Gyrator变换加密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| 第96-99页 |
6.2.1 单彩色水印图像算法 | 第97-98页 |
6.2.2 双彩色水印图像算法 | 第98-99页 |
6.2.3 彩色/灰度混合水印图像算法 | 第99页 |
6.3 联合RST不变特征和可视密码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| 第99-103页 |
6.3.1 彩色图像RST不变特征 | 第99-100页 |
6.3.2 图像Arnold变换 | 第100-101页 |
6.3.3 联合RST不变特征和可视密码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| 第101-103页 |
6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103-119页 |
6.4.1 基于双随机相位加密的单彩色水印算法 | 第106-108页 |
6.4.2 基于双随机相位的彩色/灰度混合水印算法 | 第108-110页 |
6.4.3 基于相位迭代恢复的双彩色水印算法 | 第110-111页 |
6.4.4 基于相位迭代恢复的双彩色/双灰度混合水印算法 | 第111-113页 |
6.4.5 联合RST不变特征和可视密码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| 第113-119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19页 |
6.6 参考文献 | 第119-122页 |
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22-125页 |
7.1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122-123页 |
7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23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-12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26页 |
作者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硏项目 | 第126-12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