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国家法、宪法论文--地方自治法论文

“半熟人社会”的乡村治理及其法治化研究

中文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页
1 导论第6-12页
    1.1 研究意义第6-7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7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对乡村治理的国内研究现状第7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对乡村治理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11-12页
2 乡村“半熟人社会”的相关概述第12-15页
    2.1 半熟人社会的演进过程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熟人社会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半熟人社会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陌生人社会第13-14页
    2.2 半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第14-15页
3 失范——“半熟人社会”乡村治理的困境第15-21页
    3.1 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冲突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国家法律的统一性与乡规民约的地方性之间的冲突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国家法律的现代性与乡规民约的传统性之间的冲突第16页
    3.2 民主自治构成威胁的两大因素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乡镇政府对自治组织的干预与控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村民外流对村民政治参与的不利影响第18-19页
    3.3 村民的社会价值困惑与公民权利的缺失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传统价值崩塌下的农民身份认同困惑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农民的公民权利保护的缺失第20-21页
4 美国经验对解决我国乡村治理困境的启示第21-24页
    4.1 美国基层治理的基本经验第21-23页
    4.2 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启示第23-24页
5 重构——“半熟人社会”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究第24-33页
    5.1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: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互动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明确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各自调整的社会域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吸纳习惯法入国家法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充分发挥国家法律的引导、建构功能第25页
    5.2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内容:民主自治是构建乡村秩序的基础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民主自治是历史必然的选择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完善乡村民主自治机制第26-27页
    5.3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关键:限制政府权力,理顺权力的边界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国家权力的有为性与有限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第28-29页
    5.4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核心:消除城乡差别待遇,保障农民权利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促进城乡制度上的平等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保障农民的公民权利第30-31页
    5.5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实现方式:从三个维度推进乡村治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立法—制定村民自治法与完善《村委会组织法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司法——司法救济制度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行政——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第32-33页
6 结语第33-34页
参考文献第34-37页
致谢第37-38页

论文共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棉铃虫Polycalin基因的克隆、mRNA表达特性及功能分析
下一篇:棉铃虫在不同植物间选择和存活的相互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