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疲劳和磨耗竞争关系的钢轨选用方法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8页 |
1.2.1 钢轨的伤损研究 | 第10-16页 |
1.2.2 钢轨的选用情况 | 第16-18页 |
1.3 钢轨的养护维修 | 第18-24页 |
1.3.1 钢轨打磨 | 第18-21页 |
1.3.2 钢轨的润滑 | 第21-24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24-2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预测模型 | 第26-42页 |
2.1 轮轨接触的力学行为 | 第27-31页 |
2.1.1 法向力计算模型 | 第27-29页 |
2.1.2 切向力计算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1.3 轨道不平顺激励 | 第30-31页 |
2.2 钢轨材料的力学行为 | 第31-34页 |
2.2.1 钢轨材料的硬化 | 第31页 |
2.2.2 钢轨的本构模型 | 第31-34页 |
2.3 钢轨疲劳参数的计算 | 第34-39页 |
2.3.1 ABAQUS仿真方法 | 第34-37页 |
2.3.2 ABAQUS计算流程 | 第37-39页 |
2.4 钢轨疲劳计算模型 | 第39-4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钢轨磨耗计算模型 | 第42-55页 |
3.1 钢轨磨耗计算流程 | 第42-43页 |
3.2 轮轨磨耗机理 | 第43-46页 |
3.2.1 Kalker简化理论 | 第43-44页 |
3.2.2 Archard磨耗理论 | 第44-46页 |
3.3 车辆轨道模型建立 | 第46-54页 |
3.3.1 UM磨耗分析简介 | 第46-48页 |
3.3.2 车辆模型 | 第48-52页 |
3.3.3 轨道模型 | 第52-5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钢轨比选与分析 | 第55-85页 |
4.1 参数的选取 | 第55-64页 |
4.1.1 线路条件选取 | 第55-63页 |
4.1.2 运输条件选取 | 第63-64页 |
4.2 工况的选取 | 第64-65页 |
4.2.1 摩擦系数的选取 | 第64-65页 |
4.2.2 线路、运行工况的选取 | 第65页 |
4.3 疲劳和磨耗的计算与分析 | 第65-83页 |
4.3.1 各参量之间关系分析 | 第66-72页 |
4.3.2 模型敏感性分析 | 第72-75页 |
4.3.3 钢轨比选分析 | 第75-82页 |
4.3.4 钢轨比选汇总 | 第82-8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五章 钢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| 第85-109页 |
5.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| 第85-90页 |
5.1.1 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 | 第85-86页 |
5.1.2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 | 第86-88页 |
5.1.3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计算方法 | 第88-90页 |
5.2 钢轨全寿命周期模型 | 第90-94页 |
5.2.1 技术路线 | 第90-91页 |
5.2.2 各组成要素 | 第91-93页 |
5.2.3 计算公式及原理 | 第93-94页 |
5.3 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 | 第94-108页 |
5.3.1 各要素成本计算 | 第94-102页 |
5.3.2 各工况成本计算及分析 | 第102-10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9-112页 |
6.1 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09页 |
6.2 研究结论 | 第109-111页 |
6.3 未来工作及展望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-11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