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7-13页 |
1.1 选题的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8-13页 |
1.2.1 中国大陆对台湾电影的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1.2.2 对中国大陆“第六代”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3 电影纪实美学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2 台湾“新电影”和大陆“第六代”电影概观 | 第13-17页 |
2.1 台湾新电影的生成 | 第13-14页 |
2.2 大陆电影的“第六代” | 第14-15页 |
2.3 转型期的突围:“新电影”和“第六代“的生成语境 | 第15-17页 |
3 台湾“新电影”和大陆“第六代”电影纪实风格比较 | 第17-28页 |
3.1 大陆第六代电影对台湾新电影风格的接受 | 第17-24页 |
3.1.1 带有明显个人印记的现实敏感题材 | 第17-18页 |
3.1.2 纪实性的电影语言 | 第18-24页 |
3.2 台湾新电影和大陆第六代电影美学风格的差异 | 第24-28页 |
3.2.1 主题的本土倾向和世界倾向 | 第24-25页 |
3.2.2 第六代电影模仿纪录片的拍摄风格 | 第25-28页 |
4 台湾“新电影”和大陆“第六代”电影审美倾向比较 | 第28-35页 |
4.1 “新电影”的审美倾向 | 第28-32页 |
4.1.1 两岸情结 | 第29-31页 |
4.1.2“哀而不伤”的旁观视角 | 第31-32页 |
4.2 “第六代”电影的审美倾向 | 第32-35页 |
4.2.1 以混杂和拼贴表现主观情绪的真实 | 第33-34页 |
4.2.2 审丑和反理性 | 第34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