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3-16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3 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2 盐碱地相关内容概述及研究进展 | 第16-26页 |
2.1 盐碱地相关内容概述 | 第16-19页 |
2.1.1 盐碱土 | 第16页 |
2.1.2 盐碱土的成因 | 第16-17页 |
2.1.3 盐碱土的分类及分布 | 第17-18页 |
2.1.4 盐碱土改良 | 第18-19页 |
2.2 国内外滨海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2.2.1 滨海农业生态工程 | 第19-20页 |
2.2.2 沿海林业生态工程 | 第20-21页 |
2.2.3 水利工程 | 第21-22页 |
2.2.4 化学改良技术 | 第22页 |
2.2.5 生物改良技术 | 第22-23页 |
2.3 国内外盐碱地改良优秀案例 | 第23-26页 |
2.3.1 荷兰围海造田工程 | 第23-24页 |
2.3.2 天津滨海新区盐渍土改良绿化 | 第24-26页 |
3 生产性景观研究概述 | 第26-37页 |
3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6-30页 |
3.1.1 生产性景观的含义及范围 | 第26-27页 |
3.1.2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概念 | 第27页 |
3.1.3 生产性景观的特点 | 第27-28页 |
3.1.4 生产性景观在国内外的起源和发展 | 第28-30页 |
3.2 国内外优秀案例解析 | 第30-37页 |
3.2.1 国外优秀案例 | 第30-35页 |
3.2.2 国内优秀案例 | 第35-37页 |
4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| 第37-45页 |
4.1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37-38页 |
4.1.1 生态修复原理 | 第37页 |
4.1.2 景观美学原理 | 第37-38页 |
4.1.3 农业生态学原理 | 第38页 |
4.2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适用性研究 | 第38-40页 |
4.2.1 经济可适用性 | 第38-39页 |
4.2.2 生态可适用性 | 第39页 |
4.2.3 美学可适用性 | 第39页 |
4.2.4 技术参照可适用性 | 第39页 |
4.2.5 国家政策引导 | 第39-40页 |
4.3 设计指导思想 | 第40-41页 |
4.3.1 生态美学的指导 | 第40页 |
4.3.2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 | 第40页 |
4.3.3 可持续景观与景观可持续性的思想指导 | 第40-41页 |
4.4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建设中的设计方法研究 | 第41-43页 |
4.4.1 因地制宜,强化本土自然景观 | 第41-42页 |
4.4.2 文化弘扬,挖掘与再现地域文化 | 第42页 |
4.4.3 生态优先,还原田园风光 | 第42-43页 |
4.4.4 双向互动,提供市民创造与参与场所 | 第43页 |
4.5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建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| 第43-44页 |
4.5.1 建立生态微循环系统,将生产与生态更好的结合 | 第43-44页 |
4.5.2 开辟劳动体验场所,增强休闲娱乐功能 | 第44页 |
4.5.3 渐进设计,降低生产性景观生产周期性阻力 | 第44页 |
4.5.4 多学科互动,促进滨海盐碱地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的双重提升 | 第44页 |
4.6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建设中的生态效应研究 | 第44-45页 |
5 潍坊市滨海盐碱地生产性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 | 第45-68页 |
5.1 潍坊滨海新区概况 | 第45-47页 |
5.1.1 交通环境条件 | 第45页 |
5.1.2 自然地理条件 | 第45-46页 |
5.1.3 社会经济条件 | 第46页 |
5.1.4 历史文化条件 | 第46-47页 |
5.2 研究区概况 | 第47-52页 |
5.2.1 区位 | 第47-48页 |
5.2.2 场地现状分析 | 第48-50页 |
5.2.3 场地现存问题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2.4 可利用资源 | 第51-52页 |
5.3 规划目标与规划定位 | 第52-53页 |
5.4 规划策略 | 第53-59页 |
5.4.1 工程技术策略 | 第53-55页 |
5.4.2 生产策略 | 第55-59页 |
5.5 景观营造策略 | 第59-67页 |
5.5.1 因地制宜,强化本土自然景观 | 第59-64页 |
5.5.2 本土文化景观的再现和弘扬 | 第64-65页 |
5.5.3 生态友好,营造朴素的乡野田园景观 | 第65页 |
5.5.4 寓教于乐,创造市民可参与的互动场所 | 第65-67页 |
5.6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建设中的效益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6.1 经济效益 | 第67页 |
5.6.2 生态效益 | 第67页 |
5.6.3 社会效益 | 第67页 |
5.6.4 审美效益 | 第67-68页 |
5.7 规划愿景 | 第68页 |
6 结论 | 第68-71页 |
6.1 研究结果 | 第68-69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9-71页 |
图表目录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经历 | 第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设计获奖情况 | 第78页 |